文章解析

qiū
wàng
yuè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2
qīng
jiǒng
jiāng
chéng
yuè
liú
guāng
wàn
tóng
suǒ
mèng
xiāng
wàng
zài
tíng
zhōng
jiǎo
jié
qīng
tái
xiāo
tiáo
huáng
fēng
hán
qíng
pín
shǐ
使
guì
huá
kōng

译文

明净的月光照亮了江城,银辉泄泻,普照万里。所想到的在遥远的关于故乡的梦里,那个在庭院中遥望的伊人。青苔带露水,被月光照得分外皎洁,秋风萧瑟,黄叶簌簌。含情脉脉,无处倾吐,只能频频凝望,徒留这满庭月华空自流转。

逐句剖析

"清迥江城月":明净的月光照亮了江城,

# 清迥:清明旷远。

"流光万里同":银辉泄泻,普照万里。

# 流光:月光。

"所思如梦里":所想到的在遥远的关于故乡的梦里,

# 所思:所思念的人。

"相望在庭中":那个在庭院中遥望的伊人。

"皎洁青苔露":青苔带露水,被月光照得分外皎洁,

"萧条黄叶风":秋风萧瑟,黄叶簌簌。

# 黄叶风:指秋风。

"含情不得语":含情脉脉,无处倾吐,

"频使桂华空":只能频频凝望,徒留这满庭月华空自流转。

# 桂华:传说月中有桂,故以桂华代指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夕望月》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在秋夕之夜,诗人望月思人的情景。全篇以月为纽带,情景交融,借景抒怀,展现诗人孤寂中深挚的怀人之情。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仿佛对方也在庭院中遥望明月,思念着自己。月光的皎洁,秋夜的萧瑟,诗人脉脉含情却无法倾诉的惆怅,只能频频辜负那绽放的桂花,终夜相思,彻夜不眠。全诗语言凝练精致,意境清迥,别有生气,妙在言外,在唐代羁旅怀人诗中别具隽永深婉之风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亲诗。诗人以秋夜望月为背景,通过描绘清冷的月光、寂静的庭院以及萧瑟的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情的氛围,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整首诗通过秋夜的明月、清露、黄叶、寒风等意象,营造出孤寂萧瑟的氛围,同时融入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无法倾诉的惆怅,情景并举。

3. 分段赏析

首联“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既描绘出秋月朗照江城的澄澈空明之景,又暗含“千里共婵娟”的思远之意,将物理空间的距离转化为心理情感的共鸣。颔联“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想象着远方的亲人也在庭院中遥望明月,思念着自己。颈联“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从侧面烘托了月光的明亮,正是因为月光的照耀,才能看见青苔上的露珠和黄叶在秋风中的舞动。尾联“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转景入情,将欲诉无言的情愫投射于月光,桂华徒空的意象浸透着难以言说的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语稍浅,然亦再深不得矣。此诗止就此间摹写,又有如许景象。可见诗无定局,亦无常法,止要想得进去,说得出来,则局法无不随之也。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前篇(按指《望月怀远》)幽,此篇响,并望月妙作。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第六极有生气,通首亦是迥章。评:轻幽别趣,曲江本色。此及上章骤阅似觉淡率,顾笔流韵致,咀味不穷,此乃清迥家所长。三四对而不对,妙在言外。

不详《闻鹤轩唐诗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绩《独坐》

下一篇:唐·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