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bái
shào
sòng
bīng
zhī
lǒng
yòu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1
jiàn
gèng
dēng
lǒng
shǒu
yuǎn
bié
zhǐ
lín
táo
wèi
wèn
guān
shān
shì
zhōu
xiàn
láo
jūn
róng
suí
chì
shù
yǐn
qīng
páo
shuí
duàn
chán
jīn
nián
tài
bái
gāo

译文

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逐句剖析

"践更登陇首":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

# 陇首: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践更: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

"远别指临洮":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

# 临洮:郡名,原称洮州。天宝元年更名为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属陇右节度使。

"为问关山事":试问关山送兵之事,

# 关山事:指从军于关山隘口行役之事。山:一作中。

"何如州县劳":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

# 州县劳:任州县劳顿之职。,何如:何及,哪赶得上。

"军容随赤羽":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

# 赤羽:赤色旗帜。

"树色引青袍":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

# 青袍:指县尉之服。唐代不同级别的官员穿不同服色。,树色:指树木的青绿色。

"谁断单于臂":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

# 断单于臂:即斩断单于的右臂。语出《史记·大宛列传》:张骞说武帝曰:“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指敌酋。古时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匈奴在北,面南,则西为右,故曰断其右臂。

"今年太白高":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 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是唐代高适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围绕白少府送兵展开。主题是送别友人前往陇右送兵,同时寄寓了诗人对边关战事的关切及立功志向。写作手法上,运用设问,引发思考,增添情感深度。通过景物与场景描写,烘托气氛,展现送兵情景。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向;颔联以问答形式,体现对友人艰辛的关切;颈联描绘送兵场景,军容与官服形成画面;尾联以“太白高”暗示战事,表达对友人建功及边关胜利的期许。该诗格调激昂,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尽显盛唐奋发进取精神,属于诗人失意时的送别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由唐代高适创作。当时为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高适离开长安,前往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途经陇山。途中他遇到奉命向临洮送兵的白少府,目睹浩浩荡荡的新兵队伍,有感而发,借此诗抒发自己立功边塞的强烈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围绕白少府送兵之事展开,首联点明送别情境,颔联以问答体现关切,颈联描绘送兵时的场景,尾联则在慰勉中寄寓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展现出激昂雄壮的格调,彰显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的尾联“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运用了典故。“断单于臂”化用相关历史典故,象征着击败强敌、建立战功;“太白”在古代星象学中与战争相关,“太白高”暗示天象利于战事。诗人借此表达唐军克敌的气势和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使诗歌含蕴深厚,表意更委婉有力。设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诗人发出疑问,询问在边关从军与在州县当差相比,哪种更辛劳。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也巧妙地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对比:将在州县当差(白少府之前的经历)与去陇右送兵(即将面临的边关之事)进行对比,以“何如州县劳”突出对友人前往边关处境的担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边关与州县生活的差异。反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诗人在此处发问,意思是试问在边关征战的辛苦,与在州县当差的劳累相比如何?这并非真的在寻求答案,而是以反问的形式,强调边关战事的艰辛远甚于州县事务,表达出对友人前往陇右送兵可能遭遇艰难的关切与担忧,也委婉地流露出对战争的复杂态度。

3. 分段赏析

首联“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开篇便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紧张的出征氛围。“践更”一词,点明了士卒按照轮流服役的制度,在五更天就踏上征程,奔赴陇山。“登陇首”具体指出了行进的地点,陇山在当时是通往边塞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这一“登”字,生动地描绘出征人奋力攀爬、勇往直前的动态。“远别”直接表明与友人即将分离,且此次分别路途遥远,饱含着诗人的惜别之情。“指临洮”则明确了目的地,临洮地处西北边塞,是军事要地,一个“指”字,精准地传达出征人目标明确、行色匆匆奔赴前线的急切状态。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军情的急迫,还通过对友人行程的描述,从侧面烘托出当时边塞局势的紧张。与杜甫《兵车行》中描绘的征人出征时那种牵衣顿足、哭声震天的场景截然不同,此诗没有过多渲染离别的悲伤和征人的无奈,而是突出了一种义无反顾、奔赴边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雄气概。这是因为杜甫诗中的征人是被迫服役,而高适诗中的白少府是护送征夫的县尉,其身份决定了他有着主动从军、渴望在边塞建立功勋的心境,二者在表现主旨上有着本质区别,进而使得思想风格和情感色调也大相径庭。在表现手法上,杜诗运用大量笔墨进行铺陈渲染,而高诗则高度概括精炼,仅用“残更”“远别”四字,就巧妙地省略了惜别场景以及行军途中的诸多细节,却成功突出了行人一心奔赴西北边塞、急切求建功业的心情,在“远行”的描述中,也隐隐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联想空间。颔联“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此联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进一步深化情感与主题。诗人将“关山事”(从军行役之事)与“州县劳”(担任州县官吏的劳顿)进行对比。从诗人自身角度来看,高适曾有担任封丘尉的经历,在那段时间里,他饱受基层官吏繁琐事务与官场种种束缚之苦,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无奈,所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也反映出他内心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边塞战事频繁,投身军旅、建立军功是许多文人志士实现人生抱负的途径,高适也不例外。通过这一设问,诗歌的节奏从首联的高昂激越稍作舒缓,形成一种回环之美,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友人此次远征的深切关切。友人此次远行是肩负着送兵赴边的重要使命,这足以说明边塞战事的严峻,补充兵力迫在眉睫。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实则蕴含着多层深意: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在从军途中可能遭遇的艰难困苦的体贴与担忧,以及惜别之际的难舍之情;又从侧面赞颂了友人不畏艰险、毅然踏上征程的豪迈情怀。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与诚恳态度,值得读者细细品味。颈联“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这一联是诗人通过想象对友人送兵赴边途中情景的精彩描绘。诗人没有直接正面描写行军队伍的全貌,而是采用侧面着笔的手法,通过对一些典型细节的刻画来展现行军的气势与氛围。“军容随赤羽”,“赤羽”象征着热情与活力,同时也代表着军队中的旌节羽饰。在疾行猛赶的行军队伍中,旌节上的赤羽随着队伍的行进忽隐忽现、忽前忽后,生动地表现出队伍的行进速度与动态感。“随”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将军容与赤羽的关系紧密相连,仿佛赤羽是引领军容前进的标志,进一步凸显出行者随军奋勇前进、风尘仆仆的劳苦形象,更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概。“树色引青袍”,道路两旁的林木郁郁葱葱,呈现出一片碧绿之色,而白少府身着的青袍在这树色中若隐若现。一个“引”字,将树色与青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二者相互映衬,不仅给人以满眼生机的视觉感受,更巧妙地烘托出白少府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奕奕神采。“随”“引”二字,不仅紧扣行军特点,使诗句富有流走之势,生动地展现出队伍行进中的灵动与活力;“赤”“青”二色的鲜明对比,也极具视觉冲击力,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青春气息,营造出一种人境浑一、诗画交融的美妙境界,仿佛一幅气势豪雄的千里行军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尾联“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尾联在表达上独具匠心,诗人没有直白地表明唐军必胜的信念,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谁断单于臂”以反诘的语气陡然起笔,引发读者的思考与遐想,“断单于臂”运用典故,象征着击败强敌、建立卓越战功,这一疑问看似在询问谁能够在战场上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实则是对唐军将士英勇善战、必将克敌制胜的一种强烈暗示。紧接着以“今年太白高”作答,“太白”在古代星象学中代表着战争,“太白高”意味着天象显示有利于战事,暗示唐军此时居高临下,具有势如破竹的强大气势。这种以虚处传神的手法,使诗歌的含蕴更为深厚,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与想象空间。诗句语言响亮有力,节奏明快,用典自然浑化,毫无雕琢痕迹,充分展现出高适诗歌豪放大气的风格特点,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一腔豪情,以及对唐军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和对友人在边塞建立功勋的美好期许。

4. 作品点评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是高适边塞诗作品之一。在写作特色上,诗歌笔力雄健,节奏明快。首联简洁明快地点出送别情境与友人行程,语言精炼却饱含惜别之意;颔联以对比和设问,细腻传达出对友人的关切与自身复杂心境;颈联通过“随”“引”精妙炼字,侧面描绘行军场景,使画面灵动鲜活,人境交融;尾联巧用典故与反诘,含蓄有力地抒发豪情壮志,虚处传神。从历史地位看,此诗彰显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迈风格,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奋发进取精神,区别于高适自身失意时的送别之作,也与同时代部分边塞诗有所不同,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没有丝毫长吁短叹的情调,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激越,英气逼人,而离情别绪含蓄蕴藉,不失为一首直抒胸臆,发于心底的一首好诗。

现代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天道《甘肃历代诗文词曲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武元衡《长安春望》

下一篇: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文杏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