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逢雨霁":赶路恰逢雨后初晴,
# 霁:雨雪后转晴。
"歇马上津楼":歇马登上潼关城楼。
# 津楼:津:要津。因潼关地处津要,津楼即潼关楼现因整治黄河,修建水库,潼关县城已经搬迁,此楼亦已不存。西汉时把长安及附近地区划分为三个郡级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治包括近畿的大片土地,合称“三辅”。后世称关中地区为“三辅”。
"山势雄三辅":群山连绵护卫三辅,
# 三辅:西汉把长安及附近地方划分为三个郡级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治包括近畿的大片土地,合称“三辅”。后世称关中地区为“三辅”。
"关门扼九州":潼关大门扼守九州。
# 九州: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说法不一。《禹贡》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后来泛指中国。这句诗是说潼关控制了关中通向关东的要道,就如控制了九州一样。,扼:扼卡,控制。
"川从陕路去":平原从关中通陕州,
# 陕路:即古陕陌,汉称陕县,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通两京之路。,从:向。,川:指黄河。
"河绕华阴流":黄河水绕华阴而流。
# 华阴:华山之北,并非专指华阴县。,河:这里指渭河。
"向晚登临处":天色将晚登临高处,
# 向晚:傍晚。向:接近。
"风烟万里愁":群山雾霭触动愁绪。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潼关楼》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诗。全诗将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巧妙融合,笔力雄健,气魄宏大,境界开阔。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绪,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思。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暮色渐浓,诗人伫立潼关楼上,眼前黄河波涛汹涌,群山笼罩在苍茫暮霭之中,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愁”字饱含复杂情感,既源于开篇点明的“客行”身份,“向晚”时分引发浓郁的思乡之情;也因身处自古兵家必争的险要关隘,难免生发出怀古伤今之意。当时朝廷政治腐败,藩镇作乱迹象已现,诗人心中也隐含着对国事的深切担忧。这一“愁”字,深沉而复杂,将个人情思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生动表现出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当诗人骑马赶赴潼关,恰逢雨过天晴,湿润清新的空气驱散了旅途的疲倦,兴致顿起,随即停下马匹,登上直面黄河的潼关城楼,极目眺望山川景色。诗句看似在描述行色匆匆的经历,却写得从容不迫,“逢”字精准捕捉到偶然遇晴的欣喜,“上”字流畅衔接登楼动作,二字次第井然,读来别有一种挺拔劲健之感,不仅自然地交代了登楼缘由,更巧妙引出下文的雄伟气势。颔联、颈联两联,是登楼眺望所见,正面展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诗人登楼俯瞰,只见潼关内外群山连绵,巍峨起伏,仿佛忠诚的卫士,威武雄壮地拱卫着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三辅”一词,既点明地域,又赋予山势以守护京城的神圣使命。而后句“关门扼九州”,则着重强调潼关关隘的险要,一个“扼”字,将潼关比作掌控九州交通的咽喉,形象地勾勒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态势。前句以雄浑山势为壮阔背景,后句在此基础上突出“关门”,“三辅”与“九州”前后呼应,再以“扼”字连接,使潼关险要之势跃然纸上。“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此联诗意承接上联,从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描写。潼关一带,在重峦叠嶂间有一狭窄平原,通向陕州之路;黄河自北向南奔涌至华阴,又在潼关与风陵渡间骤然折向东流,浪花翻涌,气势磅礴。“绕”字精准描绘出黄河蜿蜒曲折的动态,尽显其雄浑气势。这四句分别从群山、关门、川原、河流入手,多维度展现潼关地势,景物相互映衬,构成雄浑苍莽的独特境界。诗人还借“三辅”“九州”等词,将潼关与广袤大地相连,拓宽诗歌意境,进一步烘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尾联,诗人融情于景,“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暮色渐浓,诗人伫立潼关楼上,眼前黄河波涛汹涌,群山笼罩在苍茫暮霭之中,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愁”字饱含复杂情感,既源于开篇点明的“客行”身份,“向晚”时分引发浓郁的思乡之情;也因身处自古兵家必争的险要关隘,难免生发出怀古伤今之意。当时朝廷政治腐败,藩镇作乱迹象已现,诗人心中也隐含着对国事的深切担忧。这一“愁”字,深沉而复杂,将个人情思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气象雄浑壮阔,意境苍茫悲凉,与崔颢的《黄鹤楼》相较,在格律方面呈现出更为严谨工整的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于表现手法上,它摒弃了直白的情感宣泄,转而以含蓄蕴藉之姿,将复杂心绪融入对潼关地势、山川的描绘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深沉凝重风格。
# 李白《塞下曲》《温泉宫》……崔颢《潼关》……俱盛唐绝作。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
明学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 中四句壮哉,老杜同调。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陈继懦曰:笔力雄健。唐汝洵曰:取其气象雄浑。周珽曰:天造地设,险要通衢,远近在日,极畅登临大观。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尾联见意格。司勋《黄鹤楼》以五六出景特佳,故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耳。试以此诗较之:前四语作歌行体,非律诗正格;结语更不及此诗之浑融。千古人多从太白耳食,可笑也。
清黄生《唐诗矩》
# “向晚”、“万里”字应首句。五六呆写近景、遂令通篇减色。或写情如少陵《岳阳楼》,或写氏安兴废,则得之矣。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此是雄亮正声,第六尤健,盖是殷生所谓风骨也。周际斯曰:浑然大气,语复具骨格,莽而不枵,止见生气。后半复乃矫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大境界以大手笔写之,自极宏壮。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冯班:壮哉!何义门:起得自在,不为题所压。凡遇大题,而发端遽求雄杰,往往始龙终蚓,非佳手也。结句收得住。纪昀:气休自壮,然壮而无味,近乎空腔。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雄”字气象万千,“流”字韵,笔情曲折。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上一篇:唐·薛能《并州寓怀》
下一篇:唐·司空图《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