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南行楚":昨晚还在南方的楚地前行,
# 楚:泛指今湖北一带。
"今朝北溯河":今天早晨就向北逆着汴水行进。
# 河:黄河一带,开封河畔,也是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溯:逆水而上。
"客愁能几日":客居的愁绪能持续多少天呢,
"乡路渐无多":回乡的路程已经越来越近了。
"晴景摇津树":晴朗的景色使渡口的树木摇曳,
"春风起棹歌":春风中传来了船桨划动的歌声。
# 棹歌:船家唱的歌。
"长淮亦已尽":长长的淮河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 亦:一作一。
"宁复畏潮波":又怎么还会害怕潮水的波涛呢。
# 复:再。,宁:岂,难道。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晚入汴州城时的所见所闻,借景抒情,抒发了吊古感今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昨晚”“今朝”形成时间上的对比,“南行楚”“北溯河”则体现了行程的转折。诗人从南方的楚地到北方的汴水,这种行程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客愁”点明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能几日”则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客愁不会持续太久的信心。“乡路渐无多”则进一步强调了回家的路已经越来越近,诗人的思乡之情也随着距离的缩短而逐渐得到缓解。“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晴景”描绘了旅途中的美好天气,“摇津树”则生动地表现了树木在微风中的摇曳之态。“春风起棹歌”,春风中传来了船桨划动的歌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享受和对未来的期待。“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长淮亦已尽”表明诗人已经走完了长长的淮河,行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宁复畏潮波”则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不再害怕潮水的波涛,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对家乡的期待。
3. 作品点评
该作品风格激昂豪放,展现出宏伟磅礴的气势。其情感表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隐约曲折,在委婉含蓄之中,又透着潇洒自如的气质,颇具风流蕴藉之美。与此同时,作品寓意深刻,于字里行间潜藏着值得玩味与深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