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biàn
shuǐ

朝代:唐作者:崔颢浏览量:2
zuó
wǎn
nán
xíng
chǔ
jīn
zhāo
běi
chóu
néng
xiāng
jiàn
duō
qíng
jǐng
yáo
jīn
shù
chūn
fēng
zhào
cháng
huái
jìn
nìng
wèi
cháo

译文

昨晚还在南方的楚地前行,今天早晨就向北逆着汴水行进。客居的愁绪能持续多少天呢,回乡的路程已经越来越近了。晴朗的景色使渡口的树木摇曳,春风中传来了船桨划动的歌声。长长的淮河也已经走到了尽头,又怎么还会害怕潮水的波涛呢。

逐句剖析

"昨晚南行楚":昨晚还在南方的楚地前行,

# 楚:泛指今湖北一带。

"今朝北溯河":今天早晨就向北逆着汴水行进。

# 河:黄河一带,开封河畔,也是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溯:逆水而上。

"客愁能几日":客居的愁绪能持续多少天呢,

"乡路渐无多":回乡的路程已经越来越近了。

"晴景摇津树":晴朗的景色使渡口的树木摇曳,

"春风起棹歌":春风中传来了船桨划动的歌声。

# 棹歌:船家唱的歌。

"长淮亦已尽":长长的淮河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 亦:一作一。

"宁复畏潮波":又怎么还会害怕潮水的波涛呢。

# 复:再。,宁:岂,难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入汴水》是唐代崔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崔颢一生于宦海之中沉浮,始终未能实现抱负。在其故乡汴州,流传着诸多与他相关的传说和故事,此诗描绘了诗人从楚地北上汴水的旅途经历。诗的开篇便不同凡响,以华山的高峻巍峨以及三峰高耸入云之态,与京都的豪富形成对比,巧妙暗示出世之境高于追名逐利的世俗追求。首联简洁地交代了诗人行程的变化,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思乡之情的豁达态度,认为客居的愁绪不会持续太久,颈联描绘了旅途中所见的美好景色,尾联诗人表示长长的淮河已经走完,不再害怕潮水的波涛,进一步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对未来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崔颢籍贯为汴州(即现今河南开封),年少之时便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却被派往外地为官,长期担任地方官的幕僚之类的闲职,以及基层小吏,如此境遇竟长达20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首诗创作于他从楚州(今江苏淮安)北归汴州的路途之中,当时正值结束漫长漫游,踏上归乡之路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晚入汴州城时的所见所闻,借景抒情,抒发了吊古感今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昨晚”“今朝”形成时间上的对比,“南行楚”“北溯河”则体现了行程的转折。诗人从南方的楚地到北方的汴水,这种行程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客愁”点明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能几日”则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客愁不会持续太久的信心。“乡路渐无多”则进一步强调了回家的路已经越来越近,诗人的思乡之情也随着距离的缩短而逐渐得到缓解。“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晴景”描绘了旅途中的美好天气,“摇津树”则生动地表现了树木在微风中的摇曳之态。“春风起棹歌”,春风中传来了船桨划动的歌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享受和对未来的期待。“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长淮亦已尽”表明诗人已经走完了长长的淮河,行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宁复畏潮波”则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不再害怕潮水的波涛,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对家乡的期待。

3. 作品点评

该作品风格激昂豪放,展现出宏伟磅礴的气势。其情感表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隐约曲折,在委婉含蓄之中,又透着潇洒自如的气质,颇具风流蕴藉之美。与此同时,作品寓意深刻,于字里行间潜藏着值得玩味与深思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

下一篇:唐·崔颢《长干曲四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