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天山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 苏武天山上:苏武,字子卿,西汉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始归。此句以天山借指匈奴所居之地,不是实指。《唐书·地理志》:伊州伊吾县,在大碛外,南去玉门关八百里,东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里,有折罗漫山,亦曰天山。《苏武诗》:“食雪天山近,思归海路长。”盖以天山为匈奴地耳,其实苏武啮雪及牧羊之处,不在天山也。
"田横海岛边":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
# 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
"万重关塞断":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
"何日是归年":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呢?
"亭伯去安在":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在什么地方?
# 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
"李陵降未归":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在了他乡。
# 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愁容变海色":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
"短服改胡衣":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 短服:此指胡服。
"谈笑三军却":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
# 谈笑三军却:言鲁仲连却秦军事。左思《咏史八首》:“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交游七贵疏":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 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
"仍留一只箭":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
# 仍留一只箭:用鲁仲连助田单攻聊城事。
"未射鲁连书":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函谷如玉关":中原的沦陷,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
# 函谷如玉关:用汉朝班超故事,说明中原已被安史叛军占领,关内的函谷反成了边塞。《后汉书·班超传》: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帝乃征超还。章怀太子注: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几时可生还":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洛阳为易水":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
# 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洛阳: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
"嵩岳是燕山":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 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嵩岳:即嵩山。
"俗变羌胡语":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
"人多沙塞颜":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申包惟恸哭":现在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痛苦,
# 申包:指申包胥。
"七日鬓毛斑":哭得两鬓斑白也是枉然。
"淼淼望湖水":湘水淼淼一望无际,
# 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青青芦叶齐":青青的声芦叶在整齐地生长。
"归心落何处":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
"日没大江西":就在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歇马傍春草":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
"欲行远道迷":也只好先歇马在这嫩绿的草地旁。
"谁忍子规鸟":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
# 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连声向我啼":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行旅逃亡诗。通过对自身经历、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逃亡途中的思乡之情、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和悲愤,以及对往昔功绩的回忆和内心壮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动荡和诗人的艰难处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多处运用历史典故,如“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使用苏武被困匈奴、田横坚守气节的典故,以古人的高尚气节自比,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坚守的决心;“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引用东汉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典故,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抒发对时局中人物命运的喟叹。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借湖水的浩渺和芦叶的整齐,营造出一种空旷、迷茫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归心无处、前路迷茫的心境;“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以春草和迷途,表现出诗人在奔亡途中的疲惫与困惑。对比:“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将过去自己能够谈笑间使敌军退却的得意与如今被权贵疏远的落寞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生境遇的变化和世态炎凉,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愤懑。象征:“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中,将函谷关比作玉门关,象征着归途的艰难和遥远,暗示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重归故里,表达了对归期的迷茫和对家乡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开篇便引入苏武被匈奴流放到天山上牧羊,以及田横率领部属逃至海岛的典故。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坚守民族气节;田横不愿屈从刘邦,宁死不屈。李白将自己当下的处境与这两位古人相类比,暗示自身正处于困境,却也有着坚守气节的决心。“万重关塞断”描绘出眼前道路被重重关塞阻断的艰难险阻,象征着李白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回归长安的道路困难重重。“何日是归年”则以反问的形式,直白地抒发了他内心对何时能够摆脱困境、回归长安的迷茫与急切渴望。第二首:“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这里提及崔骃(字亭伯)被排挤而拒绝就任远地官职,以及李陵战败投降匈奴的故事。李白借这两个典故,反映出自己内心对于当下处境抉择的矛盾与挣扎。崔骃的逃避和李陵的投降,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而李白自己在奔亡途中,也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不知何去何从。“愁容变海色”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愁绪之深,仿佛能使海色为之改变,生动地表现出李白内心忧愁的沉重程度。“短服改胡衣”则是对现实无奈的真实写照,由于形势严峻,李白不得不与妻子换上胡人的衣服,以应对战乱环境,体现出当时局势的危急。第三首:“谈笑三军却”描绘出鲁仲连谈笑间使秦军退兵的潇洒与智慧,展现出一种非凡的谋略与勇气。“交游七贵疏”则暗示李白自己虽有才能,却未能像鲁仲连那样得到重用,与权贵的交往逐渐疏远,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李白以鲁仲连自比,“仍留一只箭”象征着自己仍怀有未施展的救国良策,“未射鲁连书”表明他希望能像鲁仲连一样,用自己的谋略为国家效力,只是尚未得到机会,体现出他渴望被朝廷任用、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急切心情。第四首:“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将函谷关比作玉门关,暗示函谷关以东地区已被安史乱军占领,如同边疆沦陷,自己被困其中,不知何时才能安全返回。此句以地理位置的变化,形象地展现出局势的危急,以及自己对前途的担忧。“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把洛川比作易水,嵩岳比作燕山,进一步强调了中原地区因战乱而变得如同边疆一般动荡不安,山河破碎之感跃然纸上,体现出李白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描述了沦陷区的风俗已经被胡人的语言和文化所改变,人们的面容也带有边塞的沧桑之色,从侧面反映出战争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运用申包胥哭秦庭的典故,李白以申包胥自比,表明自己本想像申包胥那样,通过痛哭来感动朝廷,促使其出兵抗击叛军,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体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五首:“淼淼望湖水”描绘出一片广阔无垠、水波浩渺的湖水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迷茫的氛围。“青青芦叶齐”则刻画了湖边整齐生长的青青芦叶,看似生机勃勃的景象,却与诗人内心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凸显出他内心的孤寂与迷茫。“归心落何处”直接表达了诗人不知自己的归心应落于何处的迷茫与彷徨,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宿。“日没大江西”描绘了夕阳西下,落入大江之西的景象,象征着希望的逐渐消逝,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歇马傍春草”展现出诗人在奔亡途中,于春草旁停下歇马的疲惫状态。“欲行远道迷”则直白地写出他想要继续前行,却因道路迷茫而不知该往何处去的困境,生动地体现出他在现实中的迷茫与无助。“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子规鸟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悲伤、哀愁与思乡之情。诗人在此处听到子规鸟连声啼叫,在国家几近亡国的危局之下,这种凄惨的叫声更如雪上加霜,极大地加深了他内心的愁苦与哀伤,使全诗的愁绪达到了顶点。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用典丰富且巧妙,使诗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借古喻今的手法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处境和情感。对比、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样,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逃亡途中复杂的心境。诗歌风格豪放中带有沉郁,既体现了李白一贯的豪放洒脱,又因自身的遭遇而充满了悲愤和无奈。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命运,是李白诗歌中反映时代动荡和个人情感的重要作品,对研究李白的生平和唐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太白意谓函谷之地,已为禄山所据,未知何日平定,得能生入此关?洛川、嵩岳之间,不但有同边界,而风俗人民,亦且渐异华风。己之所以从永王者,欲效申包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耳。自明不敢有他志也,其心亦可哀矣。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偬迫情词,正见老厉,李公乃亦有此。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失身奔亡,所见无非愁景,所触无非愁绪也。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刘希夷《相和歌辞·采桑》
下一篇:唐·权德舆《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