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wáng
èr
shí
shè
rén
xuě
zhōng
jiàn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sān
chái
mén
yōng
kāi
jiē
píng
tíng
mǎn
bái
ái
ái
jīn
zhāo
zuò
qióng
yáo
wèi
yǒu
shī
cóng
fèng
zhǎo
lái

译文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逐句剖析

"三日柴门拥不开":柴门多日紧闭不开,

# 拥:紧闭。

"阶平庭满白皑皑":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 白:白雪。,庭:一作平。,平:一作庭。

"今朝蹋作琼瑶迹":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

# 琼瑶:美玉,这里指雪。,今朝:如今。

"为有诗从凤沼来":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 凤沼:即凤凰沼,属禁苑中沼池,这里代指京城。,从:一作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是唐代柳宗元的七言绝句。开篇诗人描绘雪后自家居所前景象,清冷荒凉,借景含蓄抒发彼时人生境遇中的孤寂之感。后两句笔锋一转,友人从京城寄来诗作,诗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柴门久闭未开,无声诉说其内心寂寞;石阶、庭院堆积的白雪,是对世间人情冷暖的诗意表达。全诗景致与情感交融,意趣与意境互渗,诗人将内心思想与客观景象完美结合,实现思想性与形象性统一,读来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于元和九年(814年)冬季。柳宗元因投身永贞革新运动,旋即被贬为永州司马,此职位近乎“闲职”,致使他的政治生涯几近断送。命运的重击接踵而至,抵达永州不足半年,其慈母卢氏溘然长逝。彼时,诗人悲痛至极,自述“即便穷尽天下言辞,亦难以抒发内心之哀伤”(《先太大人河东县太君归袱志》),这无疑对他的精神造成了摧枯拉朽般的打击。​魏本援引樊汝霖之言:“诗中提及的王二十舍人,即王涯。柳宗元在赶赴江陵途中,曾寄诗予时任补阙的王二十,此人正是王涯。王涯与柳宗元为同年进士,彼时王涯担任中书舍人,并寄诗给柳宗元。也有人认为王二十舍人是王仲舒,实则不然。王仲舒担任中书舍人之际,柳宗元正在袁州任职,且不久后王仲舒便赴江西任观察使,柳宗元仍在袁州时,还为王仲舒撰写了《新修滕王阁记》,由此可见,此诗中的王二十舍人绝非王仲舒。”方成圭在《笺正》中亦有记载:据《旧史・王涯传》所载,“王涯于元和九年八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至元和十年便转任工部侍郎”。据此可以推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体裁诗,也是一首酬赠题材诗。描绘了雪后诗人居所柴门紧闭、庭阶积雪皑皑的清冷之景,体现出诗人彼时孤寂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营造出静谧又略显凄清的氛围。同时,因友人雪中寄诗这一契机,表达了诗人收到友人诗作后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在寂寞境遇中因友情慰藉而涌起的温暖,抒发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后两句“闻君雪里来相访,不惜阶前踏破苔。”以友人雪中来访,诗人不惜踏破阶前青苔的欣喜之景,反衬出诗人平日里的孤独寂寞。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痛苦。借景抒情:前两句“柴门多日不开关,阶上苔生老病颜。”描绘了柴门多日紧闭、阶上长满青苔的清冷荒凉之景,不仅写出了居所的孤寂环境,更借景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凄凉以及人生境遇的愁苦。情景交融:全诗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前两句的景中透露着诗人的寂寞,后两句的情又与踏雪的景相融合,使景与情相互渗透,达到了思想与形象的和谐统一,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以写景起笔,将柳宗元居所的孤寂清冷展露无遗。多日以来,柴门紧闭,仿若隔绝尘世,无人叩访。阶前庭院,皑皑白雪肆意铺陈,高低难辨,一片荒芜。此景看似仅为雪后寻常描绘,实则是柳宗元彼时人生境遇的真实映射。遥想当年,他身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于长安朝堂意气风发、纵横捭阖。然而,革新不幸失败,他旋即被贬至偏远荒僻的南蛮之地。往昔志同道合的政治挚友,也纷纷遭受贬谪,散落四方,音信杳然。初到永州不久,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卢氏又骤然离世,雪上加霜的是,朝廷接连四次下达诏命,明确将“八司马”排除在宽赦范围之外,这无疑让他重获起用的希望彻底破灭。政治上的残酷打压,人生中的接连失意,如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给予他难以负荷的重创。故而,柴门久闭不启,恰是他内心深处寂寞的无声倾诉;那层层覆盖石阶的白雪,亦成为他对世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具象化表达。​诗歌后两句,笔锋一转,进入叙事抒情之境。诗人不禁自问:为何要踏破这如琼玉般晶莹的白雪呢?答案随即揭晓——原来是有挚友从京城寄来了诗作。刹那间,满心的欣喜如烟花般在诗句间绽放。自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被贬永州,直至公元808年(元和三年)这段漫长岁月里,柳宗元鲜少收到故旧大臣的书信,即便偶有往来,也不过寥寥。在永州期间,除了随行的表弟卢遵、堂弟柳宗直相伴,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无人与之交往,孤独与寂寞如影随形,满心的思念与落寞只能暗自垂泪。恰在此时,早年的好友王涯寄来的诗篇,如同一束光照进了他黑暗的世界,令他欣喜若狂。一个“蹈”字,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他在得知友人来信时,迫不及待、欣喜万分的模样,将他彼时的激动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前人曾评价柳宗元诗歌具有独特风貌,其语言凝练峻洁,整体气质明净澄澈,擅长于幽僻险峻、含蓄低回的意境里,展现出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就本诗来说,它的后两句乍看之下,情感的表露似稍显直白。实则不然,柳宗元在此处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表面上,描绘出因友人从远方寄来诗作,诗人欣喜得足蹈白雪的欢快之景,可背后却极为含蓄地彰显出长久以来深埋于心底、始终难以驱散的孤寂与痛楚。当读者沉浸于诗中所营造的岭外那荒僻遥远、凄清寒冷的情境时,仿若能真切目睹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身处异乡的文人,手持故乡友人寄来的诗笺,脚踏如琼瑶般的积雪,然而在这看似喜悦的表象下,却是泪水悄然滑落,尽显凄美。与此同时,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聆听到一千几百年前,从诗人心底涌起的那股悲凉凄苦、愤懑难平的深沉喟叹,久久回荡,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却是唐格。

清程学恂《韩诗臆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汪遵《咏北海》

下一篇:唐·李贺《长平箭头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