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
# 者:...的人。,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鬻:卖。
"誉之曰":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 曰:说。,之:代词。,誉:在这里是“称赞”的意思。
"吾盾之坚":我的盾非常坚固,
# 吾:我,我的。
"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 陷:刺破。,莫:不。
"又誉其矛曰":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 其:他的。
"吾矛之利":我的矛非常锋利,
# 利:锋利,锐利。
"于物无不陷也":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或曰":有人问他:“
# 或:有的人。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 之:的。,子:您,对人的尊称。,以:用。
"何如":会怎么样呢?”
# 何如:怎么样。
"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哑口无言了。
# 应:回答。,弗能:不能。弗,不。,其:代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因为既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
# 之:的。,与:和。,不可:不可能。,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不可同世而立":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寓言体散文,也是一首哲理讽刺文,通过楚国商贩同时标榜“无敌之盾”与“无坚不摧之矛”的荒诞叙事,揭示了逻辑矛盾与言行不一的本质困境。
2. 分段赏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故事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楚国商贩的身份与场景,通过“鬻盾与矛”的设定,为后续矛盾冲突埋下伏笔。此处仅用五字,便点明人物身份、行为及商品特性,语言凝练且富有戏剧张力。“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商人通过绝对化的表述夸耀盾的坚固,运用夸张手法强化其“无敌”形象。这种语言策略既凸显商人的自负,也为后文矛盾爆发埋下逻辑陷阱。从修辞角度看,“莫能陷”三字以全称否定句式强化了绝对性,暗示其商品的无懈可击。“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商人转而夸赞矛的锋利,以“无不陷”与“莫能陷”形成语义对立。此处通过矛盾修辞法制造语言张力,既展现商人的狡黠,又暗示其逻辑漏洞——若盾不可破,则矛必无用;反之亦然。这种自相矛盾的夸耀,已为结局的荒诞性奠定基础。“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旁观者的提问以归谬法直击逻辑核心,将商人的自夸置于无法自洽的境地。此句设计精妙,通过“矛刺盾”的假设,揭示矛盾律的必然性;以简短对话推动情节高潮,凸显商人的窘态;暗讽人类认知中“绝对化”思维的荒谬性。“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商人的“弗能应”以沉默收场,生动展现其理屈词穷的窘态,强化讽刺效果;结尾点明“不可同世而立”,既是对故事的收束,亦是对“矛盾普遍性”的哲学概括。韩非子借此批判儒家“德化”与“法治”的逻辑矛盾,倡导理性思维与法治精神。
下一篇:先秦·诗经《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