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好厚葬":齐国盛行豪华葬礼,
# 好:喜爱。
"布帛尽于衣衾":布帛都用来制作送葬的衣被,
# 衣衾:死人入棺时所用的衣服与大被。,于:被。,布帛:泛指织物。
"材木尽于棺椁":木材全用来做棺材。
# 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桓公患之":齐桓公对此很担忧,
# 患:担心。
"以告管仲":告诉管仲,
"曰":说:“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布料用尽就没衣物遮体,
# 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尽:全部,用尽。
"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木材用完了,国家就没有东西用来作为守备之用,
"而人厚葬之不休":可是人们厚葬的风气还不停止,
# 休:停止。
"禁之奈何":怎么禁止呢?”
"管仲对曰":管仲回答:“
# 对:回答。
"夫凡人之有为也":人们做事,
# 为:做事。
"非名之则利之也":不为名就为利。”
"于是乃下令曰":于是下令:“
"棺椁过度者戮其尸":棺椁超过规格的,要暴露死者的尸体,
# 戮:侮辱。
"罪夫当丧者":惩罚主丧人。”
# 当:主管。,罪:治……的罪。
"夫戮死无名":暴露死去的人的尸体并不能给他带来名誉,
"罪当丧者无利":惩处主持丧事的人也让他们得不到利益,
# 当:主管。
"人何故为之也":人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做呢?
"未几":不久,
"厚葬之风休矣":豪华葬礼的风气停息了。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先秦时期政论题材的历史典故,体现了古代政治家治理社会的智慧,描绘了春秋时期齐国盛行的厚葬之风,体现了管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务实有效的治理手段,展现了古代政治家“对症下药”的智慧,反映了春秋时期“节用”的思想,以及统治者如何运用“名利”杠杆来引导社会风气。
2. 分段赏析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三句直接点明齐国厚葬成风的社会现象。通过“布帛尽”“材木尽”的夸张表述,突出厚葬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为后文桓公的忧虑埋下伏笔。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使问题显得紧迫而具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此段通过桓公的言语展现统治者的务实视角。两个“无以为”形成排比,强调厚葬对国家防御(守备)和民生(蔽体)的双重威胁。“禁之奈何”四字生动刻画了桓公面对习俗时的无奈,为管仲的献策作了铺垫。“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管仲的回应体现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用“非名则利”的论断揭示社会行为的根本驱动力,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为下文“戮尸”“罪丧者”的极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此令体现法家思想中“以刑止刑”的特点。通过“戮尸”与“罪丧者”的双重惩罚,从名誉(戮尸无名)和利益(罪者无利)两个维度切断厚葬动机,措施虽残酷但逻辑严密。“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此句采用反问修辞,强化管仲策略的有效性。前文“非名则利”的理论在此得到验证,形成首尾呼应。用理性分析消解道德争议,展现先秦政论的务实风格。“未几,厚葬之风休矣。”结尾八字简洁有力,“未几”体现政策见效之速,“休矣”二字收束全篇。不赘述细节而突出结果,既验证管仲的智慧,也强化了“对症下药”的治国主题。
上一篇:先秦·佚名《琴歌》
下一篇:先秦·曾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