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与群臣饮":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
"饮酣":酒喝的正高兴时,
# 酣:(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乃喟然叹曰":他就得意地说:“
# 喟然:叹息的样子。
"莫乐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
# 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
"惟其言而莫之违":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 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师旷侍坐于前":师旷正在旁边陪坐,
# 师旷侍坐于前:师旷陪坐在前面。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
"援琴撞之":拿起琴来就砸向晋平公。
# 援:执持,拿。
"公被衽而避":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 衽:衣襟、长袍。
"琴坏于壁":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公曰":晋平公说:“
"太师谁撞":乐师, 您撞谁呀?”
# 谁撞:即撞谁。,太师:师旷。
"师旷曰":师旷说:“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
# 言于侧:于侧言。
"故撞之":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 故:所以。
"公曰":晋平公说:“
"寡人也":说话的是我呀。”
"师旷曰":师旷说:“
"哑":哎!
# 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
# 是非君人者:这不是国君。
"左右请除之":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
# 除之:除掉他。除:清除,去掉。
"公曰":晋平公说:“
"释之":放了他吧,
# 释:放。
"以为寡人戒":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对话体哲理短文,也是一首劝谏纳谏诗。介绍了晋平公与师旷之间的冲突与和解,通过“援琴撞之”的象征手法,揭示了君主独断专行的危险性,同时赞颂了纳谏者的政治智慧和儒家“君明臣直”的理想。全篇以戏剧性对话构建君臣关系范式,既展现臣子冒死直谏的忠贞风骨,又体现君主从“披衽而避”到“释之以为戒”的自我革新,暗含“君失言则失德”的警世箴言,在简约叙事中完成对明君政治的诗意建构,彰显了中国古代“以琴谏君”的讽谏传统与“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
2. 分段赏析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此句以晋平公酒酣后的自叹开篇,直白表露其作为君主的优越感,强调“言而莫之违”的绝对权威,暗含对权力膨胀的批判。“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师旷作为盲乐师,以“援琴撞之”的突兀动作打破君臣宴乐的场面,看似鲁莽实则暗含深意,借琴声警示晋平公,动作与语言形成反差,凸显劝谏的果敢。“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晋平公“披衽避”的细节描写,既体现其下意识对冲突的回避,又暗示其内心对师旷行为的震惊,琴毁于壁的物理破坏象征君权与谏言的激烈碰撞。“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师旷以“小人”为借口转移矛盾,既保护自身又婉转点明晋平公言行失当,语言迂回中暗藏机锋,展现其劝谏智慧。“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晋平公自承身份后,师旷以“哑”字表达不屑,直言其言论有悖君主之道,用感叹词强化批判力度,直指问题核心。“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左右臣子的“请除”与晋平公的“释之”形成对比,既反映朝堂对师旷行为的争议,又凸显晋平公最终接纳谏言的胸襟,情节收束于理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