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过宋":杨朱经过来宋国,
"东之于逆旅":向东到了旅舍。
# 逆旅:客舍,旅店。
"逆旅人有妾二人":旅舍主人有两个小老婆,
# 妾:妻子。
"其一人美":其中一人美丽,
"其一人恶":一人丑陋,
# 恶:丑陋。
"恶者贵而美者贱":丑陋的受尊宠而美丽的受冷落。
"杨朱问其故":杨子问这是什么缘故。
"逆旅小子对曰":旅舍的伙计回答说:“
# 小子:僮仆、奴仆。
"其美者自美":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
"吾不知其美也":我并不觉得她美丽;
"其恶者自恶":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
"吾不知其恶也":我并不觉得她丑陋。”
"杨朱曰":杨子说:“
"弟子记之":弟子们记住!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品行高尚而又能去掉自以为高尚之心的人,
"安往而不爱哉":到什么地方不受人敬重呢?”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文。介绍了杨子过宋见旅舍妾室因态境遇异,借事寓理,表达“行贤当去自贤心,谦逊方得人嘉许”的处世哲思,以简洁叙事与议论,传递为人应摒弃自傲、持守贤德之旨。
2. 写作手法
对比:“美妾自美而贱,恶妾自恶而贵”,将逆旅中旅舍主人两位妾室进行对比呈现,以容貌美丑与境遇贵贱的反差,突出心态(自恃或谦逊)对处境的影响,鲜明展现哲理——行贤需摒弃自傲,使“行贤而去自贤之行”的道理更容易被人理解,获得更多尊重。
3. 分段赏析
“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此部分快速切入故事,介绍杨朱行至宋国投宿旅舍,引出旅舍主人的美妾与丑妾,以及美妾受贱、丑妾显贵这一奇特现象,寥寥数语便营造出悬念,吸引读者探寻缘由。“杨朱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通过杨朱的发问与逆旅小子的回答,解开前文悬念。美者因自恃美貌,这种自满心态令人生厌;丑者有自知之明,谦逊低调,反让人生出好感。短短对话,将人物心态与结局因果清晰呈现,深化故事内涵。“杨朱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杨朱借事明理,直接点明主旨,告诫弟子秉持贤德的同时要摒弃自傲。以反问强调谦逊为人必能受人喜爱,将故事从具体事件延伸至人生哲理,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给人以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