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好微巧":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
# 微巧:小巧的东西。
"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有个卫人请求用棘刺的尖端雕刻猕猴。
# 母猴:又叫沐猴、猕猴。,棘:俗称酸枣树,多刺。
"燕王说之":燕王很高兴,
"养之以五乘之奉":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供养他。
# 乘:春秋战国时一种田地的区划,《周礼》以方四里为一丘,四丘为一乘;《管子》以方六里为一乘。古时以封地的赋税作俸禄。
"王曰":燕王说:“
"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
"客曰":卫人说:“
"人主欲观之":君王要想看它,
"必半岁不入宫":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
"不饮酒食肉":不饮酒吃肉,
"雨霁日出":在雨停日出,
# 霁:雨止天晴。
"视之晏阴之间":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
# 晏阴:阴暗。
"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请猴。”
"燕王因养卫人":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
"不能观其母猴":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郑国有个为国君服杂役的铁匠,
# 冶者:打铁的人。,台下:为国君服杂役的奴仆。
"谓燕王曰":对燕王说:“
"臣为削者也":我是做削刀的人,
# 削:刻刀,这里作动词用,制造刻刀。
"诸微物必以削削之":各种微小的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
"而所削必大于削":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
"难以治棘刺之端":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
# 端:顶端。,治:同“制”,造,作。
"王试观客之削":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
"能与不能可知也":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
"王曰":燕王说:“
"善":好。”
"谓卫人曰":于是对那个卫人说:“
"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
"何以治之":用什么来刻削?”
"曰":卫人说:“
"以削":用削刀。”
"王曰":燕王说:“
"吾欲观见之":我想看看你的削刀。”
"客曰":卫人说:“
"臣请之舍取之":请您允许我到住处去取削刀。”
"因逃":趁机就逃跑了。
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曾献策韩王未被用,著文《孤愤》《五蠹》《说难》受秦王重视,却因谗害死于秦狱。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继承发展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韩非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讽喻性散文。故事通过描绘欺诈者的巧言令色与识破骗局的过程,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狡诈,告诫人们面对诱惑需保持理性,戳穿谎言,同时批判靠虚假欺世终将自食恶果。
2. 分段赏析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两句交代故事起因。一个“好”字点明燕王对“微巧”技艺的痴迷,为受骗埋下伏笔;“请”字展现卫人主动行骗的姿态,“棘刺之端为母猴”以违背常理的夸张说法,凸显其欺诈之大胆,也暗示出这场骗局的荒诞性。“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此句为卫人精心编造的谎言。他通过设置“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等苛刻条件,利用燕王急于观赏的心理,巧妙拖延时间,同时借助“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这类模糊的自然条件描述,让骗局看似合理,实则是为无法兑现承诺制造托辞,尽显其狡猾欺诈之态。“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冶者这番话基于客观事实与常识进行推理。作为专业的冶工,他从雕刻工具与雕刻对象的关系出发,指出“棘刺之端不容削锋”的现实矛盾,以理性思维揭穿卫人的谎言,展现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基于常识的智慧,也为燕王识破骗局提供了关键思路。“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这段对话推动故事走向结局。燕王接受冶者建议后质问卫人,而卫人面对询问,先是以“以削”敷衍,在被要求展示工具时,只能以“请之舍取之”为由逃走,其前后矛盾的表现和仓皇逃跑的行为,彻底暴露了骗局本质,也印证了冶者推理的正确性。“计谋没有一定的标准,为君王进献计谋的人如果信口开河,君干就会遇到类似‘棘刺之端为母猴’的骗局。”结尾这句话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道理。它点明了故事的警示意义,指出当缺乏判断标准,面对毫无根据的夸大言辞时,君主容易受骗,同时也映射出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无视客观实际、信口开河的欺诈行为终将被识破,强调了依据常识和理性判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