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u
lóu
zhě
chéng
tiáo

朝代:先秦作者:庄子浏览量:2
zhòng
shì
chǔ
chū
lín
zhōng
jiàn
gōu
lóu
zhě
chéng
tiáo
yóu
duō
zhī
zhòng
yuē
:“
:“
qiǎo
yǒu
dào
?”
?”
yuē
:“
:“
yǒu
dào
liù
yuè
lěi
wán
èr
ér
zhuì
shī
zhě
zhū
lěi
sān
ér
zhuì
shī
zhě
shí
lěi
ér
zhuì
yóu
duō
zhī
chǔ
shēn
ruò
jué
zhū
zhí
ruò
gǎo
zhī
zhī
suī
tiān
zhī
wàn
zhī
duō
ér
wéi
tiáo
zhī
zhī
fǎn
wàn
tiáo
zhī
wèi
ér
!”
!”
kǒng
wèi
yuē
:“
:“
yòng
zhì
fēn
nǎi
níng
shén
gōu
lóu
zhàng
rén
zhī
wèi
!”
!”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逐句剖析

"仲尼适楚":孔子到楚国去,

# 楚:春秋时国名。,适:到,往,仲尼:孔子。

"出于林中":经过树林,

# 出:行走,通过。

"见佝偻者承蜩":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

# 承蜩:粘蝉,把蝉黏住。承:《说文》:“受也”。粘取。蜩:蝉。,佝偻:曲背之病,驼背的人。

"犹掇之也":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 犹掇之:好像用手拾取一样(容易)。掇:拾取,用手去拿。

"仲尼曰":孔子说:“

"子巧乎":先生真是巧啊!

"有道邪":有门道吗?”

# 有道邪:有门道么?道:办法、方法、规律、窍门。

"曰":驼背老人说:“

"我有道也":我有我的办法。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

# 不坠:不掉(落)下来。,累丸:累叠圆形小弹丸。累:叠起。,五六月:指学习经过的时间。

"则失者锱铢":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 锱铢: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一两,六铢为一锱。此处喻极微少的数量。

"累三而不坠":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

"则失者十一":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

# 十一:十分之一,形容极少。

"累五而不坠":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

"犹掇之也":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

"吾处身也":我立定身子,

# 处身:立定身子。

"若厥株拘":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

# 株拘:株:木桩;枸:曲木。枯树根。,厥:“厥”通“橛”,断木。,若:好像。

"吾执臂也":我举竿的手臂,

# 执臂:举竿的手臂。

"若槁木之枝":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天地之大":虽然天地很大,

"万物之多":万物品类很多,

"而唯蜩翼之知":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能感知蜩翼,其他事物好象不知道看不见。唯……之知:只注意。之:助词。起宾语(蜩翼)前置的作用。

"吾不反不侧":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

# 不反不侧: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形容精神集中,不因外物影响而乱动。

"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

# 易:改变。,以:因为。

"何为而不得":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顾谓弟子曰":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

# 谓:对……说。

"用志不分":运用心志不分散,

# 用志不分: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指一心不二用,不分散注意力。志:心思;分:分散。

"乃凝于神":就是高度凝聚精神,

# 凝:专注,专一。

"其佝偻丈人之谓乎":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 丈人:古时对年老的人的尊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佝偻承蜩》又叫《承蜩之巧》,是先秦时期庄子所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庄子·达生》。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驼背老人讲述自己练习捕蝉技巧的故事。他用竹竿粘蝉,动作精准得就像用手直接拿一样轻松。文章通过这个小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专注、心无杂念,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只要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就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生动阐释了庄子关于“专注精神”与”技艺精进”的哲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也是一篇道家哲学文章,讲述了孔子在林中遇见驼背老人捕蝉的奇妙场景,老人通过长期专注训练达到出神入化技艺的过程,表达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核心理念,揭示了技艺精进需要循序渐进、心无旁骛的深刻道理,展现了道家对专注精神与自然之道的独特见解。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开篇以孔子游历楚国途中偶遇驼背老人捕蝉的场景引入,语言简洁明快。“犹掇之也”四字生动传神,将老人捕蝉的娴熟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后文展开对话埋下伏笔。以具体事例开篇,避免抽象说理,符合庄子寓言“借事明理”的写作特点,使读者一开始就被奇特的场景所吸引。第二段:“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何为而不得!’”孔子惊叹提问,体现其对老人技艺的由衷赞叹,老人详细解说技艺精进的过程:从“累丸二而不坠”到“累五而不坠”的渐进式训练,每个阶段对应的失误率变化(锱铢→十一→犹掇之),“处身若厥株拘”“执臂若槁木之枝”强调心无旁骛:“唯蜩翼之知”“不以万物易蜩之翼”揭示技艺精进的规律: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阐明专注的重要性:排除一切干扰,心神凝聚。第三段:“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孔子由具体事例升华出普遍哲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一评价既是对老人技艺的肯定,也是对道家思想的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下一篇:先秦·诗经《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