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秋天的水按季节到来,
# 时:时令。,时:按季节。
"百川灌河":bǎi chuān guàn hé。
# 河:黄河。,灌:注入。
"泾流之大":jīng liú zhī dà,
# 泾流: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渚:水中洲岛。,渚崖:水洲岸边。,涘:水边。,两涘:河的两岸。
"不辩牛马":分不清牛马。
# 辩:通“辨”。
"于是焉":在这时,
# 焉:乎。,于:被。
"河伯欣然自喜":河伯高兴地自满起来,
# 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
"顺流而东行":顺着水流向东行进,
"至于北海":到达北海,
"东面而视":面向东看,
# 东面:脸朝东。
"不见水端":看不到水的尽头。
# 端:边,尽头。
"于是焉":在这时,
# 焉:乎。
"河伯始旋其面目":河伯才改变了他的脸色,
# 旋:转,转变。,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望着海神若叹息说。
# 若:即海若,海神。,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野语有之曰":俗语有这样的说法:“
# 野语:俗语,谚语。
"闻道百":“听到了许多道理,
# 闻:学识,学问。
"以为莫己若":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者":自己”,
"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啊。
#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
#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而轻伯夷之义者":轻视伯夷的义行,
# 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始吾弗信":开始我不相信。
"吾非至于子之门":我如果不是来到你这里,
"则殆矣":就危险了。
# 则殆:危险。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见识的人笑话。
# 大方:大道。,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长:长久,永远。
"北海若曰":北海若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
"拘于虚也":是因为它被居住的地方局限。
# 拘:拘束,局限。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
"笃于时也":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局限。
# 笃:固,局限。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见识浅陋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道,
#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束于教也":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
# 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今尔出于崖涘":如今你从河岸(黄河的岸边)走出
# 崖涘:河岸。
"观于大海":看到了大海
"乃知尔丑":才知道你的鄙陋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你将可以和(我)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之水":天下的水,
"莫大于海":没有比海更大的。
"万川归之":千万条河流流入大海,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尾闾泄之":尾闾排泄海水,
# 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不知道何时停止却不会空虚
"春秋不变":春天秋天(海水的量)不发生变化
"水旱不知":水灾旱灾(对大海来说)没有影响
"此其过江河之流":这大海超过江河的水流,
"不可为量数":不能用数量来计算。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而我不曾因此自我夸耀,
"自以比形于天地":是因为自己从天地那里得到形体,
"而受气于阴阳":从阴阳那里禀承到元气。
"吾在天地之间":我在天地之间,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就好像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
"方存乎见少":正感到自己见识少,
"又奚以自多":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不正像小蚁穴在大湖之中吗?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
"号物之数谓之万":号称事物的数量有万种,
"人处一焉":人只是其中之一。
"人卒九州":人们聚集于九州,
"谷食之所生":粮食生长的地方,
"舟车之所通":舟车通行的地方,
"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其中之一。
"此其比万物也":个人与万物相比,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吗?
"五帝之所连":五帝所延续的,
"三王之所争":三王所争夺的,
"仁人之所忧":仁人所忧虑的,
"任士之所劳":贤能之士所操劳的,
"尽此矣":全在于此了!
"伯夷辞之以为名":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
"仲尼语之以为博":孔子以谈论天下事来显示博学。
"此其自多也":他们这样自我夸耀,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正像你先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吗?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说文。借河伯见秋水涨溢而自喜、观北海后自叹的景象,写出了万物皆相对、不可自满的道理,阐明了宇宙无穷、认识有限的哲理。
2. 分段赏析
《庄子・秋水》本义旨在探讨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若作为独立选文解读,可从中获得现代性启迪。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首段为导论,以河伯的认知转变为线索——初时因黄河水势浩大而自鸣得意,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直至目睹北海的浩渺无垠,才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进而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次段为本论,集中呈现北海若的哲学观点,其论述可拆解为四层逻辑:首层指出“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因目睹沧海已突破认知桎梏,故可与之论及大道;二层以“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为引,却强调海虽胜于江河,仍不及天地,借此说明大小之相对性;三层进一步推演,以“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类之于万物”的量级对比,论证万物皆处于相对关系中;四层将视角延伸至人事,点明五帝三王的功业、伯夷的辞让、孔子的博学,在宇宙维度中皆如“毫末”般渺小,批判世人以“自多”为态的认知偏误。在论证层面,文章善用形象喻体阐释抽象哲理,以“井蛙拘虚”“夏虫笃时”类比认知受限于环境的普遍性,又以“曲士束于教”与“河伯观沧海”形成正反对照,通过同类比附和正反论证的交织,使深奥的哲学命题获得具象化表达。
3. 作品点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全篇运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借助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大幅提升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具浪漫色彩。
上一篇:先秦·佚名《论语三则》
下一篇:先秦·诗经《缁衣(缁衣之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