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yáng
xīng
tàn

朝代:先秦作者:庄子浏览量:2
qiū
shuǐ
shí
zhì
bǎi
chuān
guàn
jīng
liú
zhī
liǎng
zhǔ
zhī
jiān
biàn
niú
shì
yān
xīn
rán
tiān
xià
zhī
měi
wéi
jìn
zài
shùn
liú
ér
dōng
xíng
zhì
běi
hǎi
dōng
miàn
ér
shì
jiàn
shuǐ
duān
shì
yān
shǐ
xuán
miàn
wàng
yáng
xiàng
ruò
ér
tàn
yuē
:“
:“
yǒu
zhī
yuē
wén
dào
bǎi
wéi
ruò
zhě
zhī
wèi
qiě
cháng
wén
shǎo
zhòng
zhī
wén
ér
qīng
zhī
zhě
shǐ
xìn
jīn
zhī
nán
qióng
fēi
zhì
zhī
mén
dài
cháng
jiàn
xiào
fāng
zhī
jiā
。”
。”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时令而至,众多河流注入黄河?水流浩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在这时,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时,河伯才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茫然遥望海神若,叹息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样的人,便是我自己了。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这无边无际的样子,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嘲笑。”

逐句剖析

"秋水时至":秋天的雨水按时令而至,

# 时:按季节。

"百川灌河":众多河流注入黄河?

# 河:黄河。,灌:注入。

"泾流之大":水流浩大,

# 泾流: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 辩:通“辨”。,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两涘:河的两岸。涘:水边。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在这时,河伯洋洋自得,

# 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焉:乎。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

"至于北海":来到北海边,

"东面而视":面朝东边望去,

# 东面:脸朝东。

"不见水端":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 端:边,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在这时,河伯才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 旋:转,转变。,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望洋向若而叹曰":茫然遥望海神若,叹息道:“

# 若:即海若,海神。,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野语有之曰":俗语有这样的说法:

# 野语:俗语,谚语。

"‘":‘

"闻道百":听到了上百条道理,

"以为莫己若’":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者":这样的人,

"我之谓也":便是我自己了。

#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道义轻,

#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

"始吾弗信":开始我还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如今我看到你这无边无际的样子,

# 难穷:难以穷尽。穷:尽。,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

# 则殆:危险。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嘲笑。”

#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见:表被动。,长:长久,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洋兴叹》是先秦时期庄周所作的一篇散文,节选自《庄子·秋水》。本文以精妙的寓言形式揭示了认知哲学的深刻命题。作者借河伯从为黄河水势自鸣得意到目睹北海浩渺后幡然醒悟的过程,生动演绎了“人的认知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的哲理:河伯初以两涘渚崖不辨牛马的黄河为天下至美,直至东望北海不见水端,才惊觉自身眼界的狭隘,进而以“闻道百莫己若”的自省,道出谦逊求知的必要。全文借助河伯从自满到谦逊的转变,寓示人应当始终保持谦逊,勇于承认自身的无知,持续探索未知世界,避免陷入认知的局限与自满之中;此文还劝诫人们,做人不可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一般认为由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的同时百家争鸣,世人多困于狭隘认知而追逐功利,执着于权力财富等世俗价值,难以触及宇宙大道。庄子学派有感于时人认知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的局限,如河伯初以黄河水势自满,遂借虚构其东望北海后幡然醒悟的寓言,揭示“个人认识在无限宇宙中极为有限”的哲理,旨在引导世人超越眼界束缚,领悟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打破对世俗价值的执着,以超脱视角看待万物,追求精神自由与天地大道的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题材的寓言说理文,借秋汛时黄河水势浩大及河伯东望北海的壮阔景象,写出了人因认知局限而产生的自满心态,以及在见识更广之境后对自身浅薄的反思。

2. 分段赏析

开篇描绘黄河涨水的壮阔景象:“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寥寥数笔勾勒出秋雨过后,众多河流汇入黄河,水面宽阔到连对岸的牛马都难以分辨的景象,为河伯的自满提供了背景。此时的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尽”字尽显其眼界狭隘下的狂妄,作者以朴素的白描,让河伯的形象初步立起——他的骄傲源于对“天下之美”的认知局限。接着,场景转向北海:“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黄河的壮阔在北海面前瞬间失色,“不见水端”四字写出北海的无边无际,与黄河的“不辩牛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让河伯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旋其面目”是神态的变化,从得意转为羞愧;“望洋而叹”则是内心觉醒的外化,此时的他终于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河伯的感叹是全文的核心:“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他引用俗语自嘲,承认自己就像那些懂得一点道理就自视甚高的人;“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则进一步通过自身经历印证认知的局限——从前不信有人敢轻视孔子的学识、伯夷的义行,如今见了北海的浩瀚,才明白若不拓宽眼界,终将被有识之士嘲笑。

3. 作品点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全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借助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具有浪漫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黄河)和“海若”(大海)的艺术形象。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形象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其次,善于描摹河伯的神态和心理,赋予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神情溢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

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朱瑜章《〈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战国策引鄙语》

下一篇:先秦·佚名《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