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秋天的雨水按时令而至,
# 时:按季节。
"百川灌河":众多河流注入黄河?
# 河:黄河。,灌:注入。
"泾流之大":水流浩大,
# 泾流: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 辩:通“辨”。,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两涘:河的两岸。涘:水边。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在这时,河伯洋洋自得,
# 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焉:乎。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
"至于北海":来到北海边,
"东面而视":面朝东边望去,
# 东面:脸朝东。
"不见水端":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 端:边,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在这时,河伯才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 旋:转,转变。,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望洋向若而叹曰":茫然遥望海神若,叹息道:“
# 若:即海若,海神。,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野语有之曰":俗语有这样的说法:
# 野语:俗语,谚语。
"‘":‘
"闻道百":听到了上百条道理,
"以为莫己若’":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者":这样的人,
"我之谓也":便是我自己了。
#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道义轻,
#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
"始吾弗信":开始我还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如今我看到你这无边无际的样子,
# 难穷:难以穷尽。穷:尽。,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
# 则殆:危险。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嘲笑。”
#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见:表被动。,长:长久,永远。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题材的寓言说理文,借秋汛时黄河水势浩大及河伯东望北海的壮阔景象,写出了人因认知局限而产生的自满心态,以及在见识更广之境后对自身浅薄的反思。
2. 分段赏析
开篇描绘黄河涨水的壮阔景象:“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寥寥数笔勾勒出秋雨过后,众多河流汇入黄河,水面宽阔到连对岸的牛马都难以分辨的景象,为河伯的自满提供了背景。此时的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尽”字尽显其眼界狭隘下的狂妄,作者以朴素的白描,让河伯的形象初步立起——他的骄傲源于对“天下之美”的认知局限。接着,场景转向北海:“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黄河的壮阔在北海面前瞬间失色,“不见水端”四字写出北海的无边无际,与黄河的“不辩牛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让河伯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旋其面目”是神态的变化,从得意转为羞愧;“望洋而叹”则是内心觉醒的外化,此时的他终于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河伯的感叹是全文的核心:“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他引用俗语自嘲,承认自己就像那些懂得一点道理就自视甚高的人;“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则进一步通过自身经历印证认知的局限——从前不信有人敢轻视孔子的学识、伯夷的义行,如今见了北海的浩瀚,才明白若不拓宽眼界,终将被有识之士嘲笑。
3. 作品点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全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借助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具有浪漫色彩。
#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黄河)和“海若”(大海)的艺术形象。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形象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其次,善于描摹河伯的神态和心理,赋予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神情溢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
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朱瑜章《〈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上一篇:先秦·佚名《战国策引鄙语》
下一篇:先秦·佚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