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黑丝绳,
# 缁:黑丝绳。,为:制作。,公子:诸侯之子。,任: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五十犗以为饵":他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
# 犗:阉割过的牛,指肥壮的牛。
"蹲乎会嵇":蹲在会稽山上,
# 会嵇: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投竿东海":将钓钩甩到东海,
"旦旦而钓":天天在那里钓鱼,
# 旦旦:天天。
"期年不得鱼":等了一整年还没钓到鱼。
# 期年:一整年,满一年。
"已而大鱼食之":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
# 已而:后来。
"牵巨钩錎没而下":牵动巨大的鱼钩沉入水下,
# 錎:沉入。
"骛扬而奋鬐":迅速地昂头扬尾摆动鬐背,
# 鬐:鱼鳍,即鱼翅。,奋:搧动。,扬:昂头扬尾。,骛:奔驰,迅急。
"白波若山":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
"海水震荡":(似乎整个)海为之震荡,
"声侔鬼神":发出的声响好像出自鬼神,
# 侔:相同,等同。
"惮赫千里":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
# 惮赫:骇人的声威。
"任公子得若鱼":任公子钓到这条鱼,
"离而腊之":将这条大鱼切小然后腌制成干鱼肉,
# 腊:干肉,这里是动词,把肉晾干。,离:分,剖开。
"自制河以东":从制河以东,
# 制河:制,浙河,今钱塘江。
"苍梧以北":到苍梧以北的人们,
# 苍梧:山名,在今湖南省南部。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山。
"莫不厌若鱼者":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 厌:饱食。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后来才疏学浅的人,
# 辁才:才疏学浅的人。辁:小,轻,比喻低劣。
"皆惊而相告也":都惊叹这件事并互相告知。
"夫揭竿累":他们拿了鱼竿和钓线,
# 累:细微,这里借指钓线。,竿:钓鱼竿。,揭:提,举。
"趣灌渎":赶到沟渠旁边,
# 渎:小沟渠。,趣:疾走。
"守鲵鲋":钓些鲇、鲫这样的小鱼,
# 鲵鲋:鲇鱼和鲫鱼,这里泛指小鱼。
"其于得大鱼难矣":那样想钓到大鱼就难了啊;
"饰小说以干县令":(他们)凭借浅薄荒诞的言论获得崇高的声誉,
# 县令:即高名令闻,指美好的名声。县:高。令:美好。,干:求。,小说:浅薄荒诞的话。
"其于大达亦远矣":那距离高妙的大道理也差得很远呢。
# 大达:博学明理,大通于至道。
"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所以不曾听说任公子的作风,
# 风俗:作风。
"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他们要治理政事那还差得很远啊。
# 经:治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任公子为大钩巨缁”至“莫不厌若鱼者”为叙事层。开篇以“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的夸张手法写任公子宏大的垂钓布局,凸显其志向高远、气魄非凡。“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展现其坚守与耐心。“大鱼食之”之后的动态描写极富画面感:“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写大鱼拖钩沉入水底,纵横挣扎的场面。“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将大鱼的力量与任公子的壮举推向高潮,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伏笔。最终“得若鱼,离而腊之”,鱼肉覆盖“制河以东,苍梧以北”,夸张地表现其成果之丰、影响之广,突出“远大抱负终得回报”的寓意。第二段“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至末句为议论层。第二段笔锋一转,“辁才讽说之徒”(才识浅陋、夸夸其谈之人)对任公子的成就“惊而相告”,暗含对其少见多怪、无法理解大格局的讽刺。“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描绘出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形象,他们满足于在小沟渠钓小鱼,与任公子东海钓大鱼的格局判若云泥。这种对比不仅停留在行为层面,更延伸至思想境界——“饰小说以干县令”暗指以浅薄言论谋求虚名者,他们与通达大道的距离,恰如小溪与沧海之别。结尾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收束全文,强调若不知“任氏之风”(远大抱负与实干精神),则无法参与治理天下,将寓言升华为对治国、处世格局的思考。庄子借钓鱼之事,实则隐喻治国与处世之道。任公子象征心怀天下、有大格局的治世者,其等待与收获的过程,暗含“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智慧;而“辁才讽说之徒”则影射急功近利、追逐表象的庸碌之辈。文末“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点明主旨:若不具备高远志向与长远眼光,便难以承担经世济民的重任。
上一篇:先秦·佚名《妆台记序引春秋时谚》
下一篇:先秦·韩非子《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