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病心而颦其里":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
# 里:乡里。,颦:皱眉头。,病心:心口痛。,西施:越国的美女。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
# 美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
"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
"其里之富人见之":村中的富人见了她,
# 之:代丑女子。
"坚闭门而不出":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
# 坚:紧紧地。
"贫人见之":穷人见了东施,
"挈妻子而去之走":带着妻儿跑着躲开。
# 走:跑。,去:离开。,妻子:妻子和孩子。,挈:带领。携。
"彼知颦美":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
# 颦美:皱着眉头美。
"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 所以:……的原因。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蒙地担任过漆园吏,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力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名篇有《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 分段赏析
首句“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交代背景:西施因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村里走过。这里的“颦”(皱眉)本是因身体不适的自然反应,却因西施本身的美貌,成为一种“病态美”的点缀——她本就天生丽质,蹙眉捧心的姿态更添几分柔弱动人的韵味,为后文丑人模仿做铺垫。次句“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转向核心情节:村里的丑人(东施)看到西施的姿态后,误以为“皱眉”是美的关键,便回去模仿,同样捧着心、皱着眉在村里走。此处通过“见而美之”“归亦捧心”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缺乏审美判断、盲目效仿他人的人形象,暗含讽刺意味。第三句“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以周围人的反应侧面烘托模仿的效果:富人本就注重体面,见东施丑态更甚,干脆闭门躲避;穷人虽生活朴素,却也受不了这种刻意模仿的怪异模样,带着妻儿匆匆离开。“坚闭门”“挈妻子而去”的细节对比,强化了东施模仿行为的滑稽与失败,无论身份高低,人们都对这种“东施式”的模仿避之不及。末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总结点题:东施只看到“皱眉”这一表象被西施演绎出美感,却不明白这种美源于西施自身的容貌气质与自然状态;她模仿动作,却忽略了“美”的核心是内在气质与外在姿态的统一。
上一篇:先秦·屈原《怀沙》
下一篇:先秦·韩非《智子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