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ǎn
guān
chén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2
guān
shān
líng
dàn
kāi
shí
chén
āi
bái
gāo
tán
qīng
niú
zhēn
lái
chóng
mén
lín
lián
dòng
chóng
wēi
jīn
yáng
fēi
shì
huí

译文

关山随着日出展露了真面目,石子路上清新洁净没有尘埃。我骑着白马长啸着离开散关,看见仙人乘着青牛迎面而来。重重深门之外便是万丈深壑,幢幢房屋随着山势婉转连绵。今天扬策出关并非立志从戎,不敢学终军誓做高官才回来。

逐句剖析

"关山凌旦开":关山随着日出展露了真面目,

# 凌旦开:早晨打开关门。凌旦,犹平旦,即早晨。,关山:指散关。散关扼控大散岭入蜀之路,故称。

"石路无尘埃":石子路上清新洁净没有尘埃。

"白马高谭去":我骑着白马长啸着离开散关,

# 白马高谭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儿说的善辩的人,用“白马非马”去说服齐国稷下(城门名)的善于辩论的人,但当他骑着白马过关时还是按照白马的税钱交了马税。这时他就无法再说“白马非马”了。谭,同“谈”。

"青牛真气来":看见仙人乘着青牛迎面而来。

# 青牛真气来:用老子出关的典故。刘向《列仙传》卷上曰:“老子西游,关尹喜见有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见周之表,乃遂去。至关,关令尹为我著节。”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稿,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张守节《正义》引《抱朴子》谓老子“过关令尹喜于散关”。这里即用《抱朴子》以上二句泛指来往经过散关的人,有各种身份,不同的气质风貌。

"重门临巨壑":重重深门之外便是万丈深壑,

# 巨壑:大山沟。,重门:层层叠叠的门户。

"连栋起崇隈":幢幢房屋随着山势婉转连绵。

# 崇隈:高山。隈,山弯曲处。这里写出散关地势的险要。

"即今扬策度":今天扬策出关并非立志从戎,

# 扬策度:扬鞭而过。策,马鞭。

"非是弃繻回":不敢学终军誓做高官才回来。

# 非是弃繻回:意谓自散关入蜀,不指望将来返回时得做高官。弃𦈡回,《汉书·终军传》载,终军从济南去长安就任博士,路过函谷关时,关吏给他一个绸符,告诉他这个绸符作为他日后返回时对合的凭证。终军慨然说道,大丈夫竟然西来就不再回去了。于是,摔下绸符而去。𦈡,用丝绸做的符信,守关者与过路人互执一半,作为出入的凭证。这里反用终军的典实,写出王勃不敢像终军那样自信日后能做高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散关晨度》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里,王勃记述了行经大散关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前六句,生动勾勒出一幅雄奇画面,关山巍峨耸立,气势不凡,路旁深壑纵横,错落的建筑鳞次栉比,将边关地势的险要展露无遗。诗的末尾两句,王勃直言自己入蜀并非为了谋求官职,实际上这背后饱含着他因前一年被逐出沛王府而丢官的愤懑之情。写作手法上,运用典故,借景抒情,通过对散关环境描写,烘托诗人心境。此诗将散关的雄伟与诗人的豪情相结合,体现王勃诗歌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情感激昂的风格特点。整首诗对仗工整,在遣词造句间尽显磅礴气势,令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彼时王勃前往蜀地,途径大散关。王勃在《入蜀纪行诗序》中记载:“总章二年五月癸卯,我从长安出发,前往蜀地观赏风物景致。一路经由褒斜古道,抵达岷峨险峻山路,跨越溪流,历经翠岭,近一个月方才抵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诗。诗开篇描绘散关清晨关山开启、石路无尘的景象。颔联运用典故,增添历史文化底蕴。颈联刻画散关重门临壑、连栋依山的险要地势。尾联以终军典故自比,表达自己坚定前行、积极进取的决心,借纪行表达诗人的志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通过描写清晨关山在曙光中开启、石路洁净无埃的景象,营造出清新、壮阔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昂扬之情。“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描绘了重门、连栋等建筑与巨壑、崇隈等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的画面,既展现出边关地势的险要,也暗示了诗人面对艰险时内心的慷慨激荡。虚实结合:“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一句中,“白马高谭去”是实写诗人清晨骑马出行的情景,而“青牛真气来”则融入了虚写,“青牛”“真气”是道家的意象,诗人借此营造出一种仿若仙境的氛围,使诗歌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也体现出诗人心中对求仙问道的向往,将现实与虚幻巧妙融合。用典:尾联“即今扬策度,非是弃𦈡回”运用了《汉书・终军传》的典故。终军过关时扔掉返回时作信符的丝𦈡,表示若不能显达就不过此关,立志要建功立业得高官而归。王勃反用此典,表明自己并非为了追求仕途显达而从戎,体现出他独特的人生追求和志向,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凌旦”指的正是日出时分,整首诗的基调,恰似这初升旭日般积极向上。一个“开”字极为精妙,既形象地展现出破晓的日光穿透黑暗,照亮山峦的动态画面,又暗示着诗人骑马前行,周围景致随步伐不断变换的行进感。漫长黑夜的阴霾瞬间消散,眼前豁然开朗的前路,让诗人难掩内心的欣喜。这前路,不单单是清晨的山间小道,更象征着诗人渴望投身军旅、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清晨的世界清爽洁净,连石路上都不见丝毫尘埃,从这句诗中,诗人愉悦的心境展露无遗,与此同时,也能从中捕捉到他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痕迹,这一点在后续诗句中体现得愈发显著。“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描绘出一幅清晨策马前行的画面。诗人扬鞭策马,白马在洁净的石路上昂首嘶鸣,尽显昂扬之气。这里的“白马”寓意盟誓,与后文“非是弃𦈡回”相互呼应。而“青牛”“真气”皆是道家常用词汇,令人称奇的是,一心奔赴战场、欲建功勋的王勃,竟在途中满含诗意,甚至产生幻觉,仿佛遇见了仙人。在王勃心中,或许从戎报国与求仙问道的界限本就模糊,又或许他对二者同等看重。初升朝阳的蓬勃朝气与洁净石阶的静谧清幽,本就并非完全相融,可王勃却站在这石阶之上,迎着朝阳,意气风发,尽显青春芳华。“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重门”“连栋”代表官家建筑,“巨壑”“崇隈”则是自然的雄伟奇观,连接它们的“临”与“起”两个动词,“临”字凸显出地势的险峻陡峭,令人心生敬畏;“起”字巧妙地将人工建筑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拉近了远近景物的距离。正如李白所写“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借此险峻之景,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即便前路荆棘丛生,也决意勇往直前,以乐观姿态面对。“即今扬策度,非是弃𦈡回”,化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的典故。终军过关时,毅然扔掉返程用作信符的丝𦈡,立志若不能功成名就,便不再返回。王勃在此却反用此典,他要表明的是自己并非一心追逐仕途,对他而言,从戎也好,求仙也罢,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他心之所向的人生选择。

4. 作品点评

诗中呈现出清晨边关的壮阔景象,关山巍峨矗立,尽显雄伟身姿,路旁巨壑幽深,错落的建筑层层叠叠。通过这些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边关地势的险要,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即便前路如此险峻,诗人也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选择昂首前行。这份无畏彰显出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以及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散关为关中名关之一,作者首次路过,对于山路、关口形势、过往行人观察都很细致,逐一写来,饶有情趣。

现代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编审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翁洮《苇丛》

下一篇:唐·庾传素《木兰花·木兰红艳多情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