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cǎi
huā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tián
cǎi
huā
rén
yán
huā
xiāng
míng
fēi
zhāo
西
zhōng
měi
duō
xiū
nǎi
zhī
hàn
duō
míng
shū
zhōng
huā
fāng
dān
qīng
néng
lìng
chǒu
zhě
yán
yán
fān
zài
shēn
gōng
é
méi
shā
mái
hào
chǐ
齿

译文

西域于阗国的选美之人,自以为胡地的美女与汉地的美女是相差无几的。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逐句剖析

"于阗采花人":西域于阗国的选美之人,

# 采花人:此谓为国君选美之人。,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自言花相似":自以为胡地的美女与汉地的美女是相差无几的。

"明妃一朝西入胡":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

#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乃知汉地多名姝":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

# 名姝:即美女。

"胡中无花可方比":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能令丑者妍":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

# 妍:美丽。,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

"无盐翻在深宫里":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 翻:反而。,无盐:谓丑女反而能在王宫里作王后。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

"自古妒蛾眉":自古红颜妒蛾眉,

# 蛾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娥眉、皓齿,借代美人。,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

"胡沙埋皓齿":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 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皓齿,借代美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于阗采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作品借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的历史典故,前六句以铺垫手法刻画王昭君的倾国之貌,如“胡中美女多羞死”突显其美貌绝伦;后四句议论“丹青能令丑者妍”等美丑颠倒的不合理现象,以“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集中抒发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全诗通过咏史,委婉表达自身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深刻讽刺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实。李白以叙事与议论结合的手法,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吟咏,既展现乐府诗“缘事而发”的传统,又以借古抒怀的方式,揭示人才被弃用的社会问题,彰显其诗歌浪漫主义风格中关注现实的深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于阗采花》由李白创作。天宝三载(744),李白遭谗言离开长安,脱离仕途后开启漫游生活。漫游期间,他在洛阳结识杜甫,此后两年内二人三度同游,此诗便创作于这一经历背景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借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西入胡”的历史故事,前六句以铺垫手法极言王昭君美貌,致使“胡中美女多羞死”;后四句议论“丹青能令丑者妍”等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借美人遭嫉、贤才埋没的遭遇,委婉表达自身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深刻讽刺社会贤佞不分、有才之士遭贬斥而庸碌之辈被重用的丑恶现实,集中抒发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2. 写作手法

比兴:以于阗采花起兴,引出王昭君的故事,借美人遭嫉、埋没胡沙,丑女受宠、立为后妃的现象,喻指有才之士遭嫉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的社会现实。对比:诗中以汉地和胡地对比,突出王昭君的美貌;以王昭君的美貌与被埋没的遭遇,和无盐丑女的丑陋与受宠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社会的黑白颠倒、妍媸不分。用典:运用王昭君和无盐丑女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历史感,使诗人对人才埋没的愤慨之情更具深度和内涵。夸张:“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等语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王昭君的绝世美貌,为后文表达对其遭遇的不平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做铺垫。借古讽今:诗人借王昭君的故事,影射当时社会中宦官、军阀、朋党等一手遮天,排斥异己,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抒发自己遭谗被斥的愤懑之情。

3. 分段赏析

《于阗采花》前六句以铺陈手法极写王昭君的绝世美貌,如“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通过夸张对比,以汉地与胡地的美人、花卉相衬,突显昭君之美冠绝天下;后四句笔锋一转,以“丹青能令丑者妍”揭露美丑颠倒的荒诞现实,借“无盐翻在深宫里”的典故,将昭君被埋没胡沙与丑女受宠的对比推向极致,最终以“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直斥嫉贤妒能的社会痼疾。全诗以比兴手法贯穿,借咏史抒怀,既痛斥宦官朋党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又隐寓自身遭谗被逐的愤懑,将个人际遇与时代不公相融合,展现了李白乐府诗“借古讽今”的深刻批判力度。

4. 作品点评

《于阗采花》是李白乐府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以借古讽今的手法展现了盛唐时期人才埋没的社会痼疾。诗中以王昭君的悲剧为载体,通过铺陈渲染其绝世美貌(如“胡中美女多羞死”)与最终被埋没胡沙的命运,与无盐丑女受宠入宫的荒诞形成强烈对比,深刻揭露了妍媸颠倒、贤佞不分的现实。诗人运用比兴、用典等手法,将个人遭谗被逐的愤懑融入历史典故,使“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成为千古名句,既批判了宦官朋党压制人才的黑暗,又彰显了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的浪漫主义批判力度。明代胡震亨评其“借明妃陷虏,伤君子不逢明时”,恰切指出其以史为鉴、以诗鸣不平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于阗采花》,陈、隋时曲名。本辞云:“山川虽异所,草木尚同春。亦如溱、沩地,自有采花人。”太白则借明妃陷虏,伤君子不逢明时,为谗妒所蔽,贤不肖易置无可辩,盖亦以自寓意焉。

明胡震亨《李诗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陶《和容南韦中丞题瑞亭白燕、白鼠、六眸龟、嘉莲》

下一篇:唐·李郢《山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