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郑子真":汉朝有隐士郑子真隐居在谷口这个地方,
"躬耕在岩石":在山涧耕读鱼樵。
"高名动京师":他的大名轰动了京城,
"天下皆籍籍":天下人都在纷纷谈论他。
# 籍籍:喧哗纷乱貌。
"斯人竟不起":他坚决不当官,
"云卧从所适":在山中悠闲自若,坐卧松云。
"苟无济代心":若大家像他那样不救济世难,
# 济代心:济世之心。
"独善亦何益":独善其身有什么意思呢。
"惟君家世者":阁下乃世家子弟,
"偃息逢休明":也隐居过一段时间,现在逢与明主。
# 休明:美好清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
"谈天信浩荡":谈起天下大事就滔滔不绝,
"说剑纷纵横":说起连横合纵的霸略那是精彩纷呈。
"谢公不徒然":谢公在国有危难时毅然出山,
"起来为苍生":拯救天下苍生。
"秘书何寂寂":你老弟曾经身为国子监秘书,那是个寂寞无闻的职位,
"无乃羁豪英":真的是委曲人才。
"且复归碧山":你也曾经退归故乡,
"安能恋金阙":不留恋那虚度生涯的官僚生活。
"旧宅樵渔地":您旧时的宅院本是打柴捕鱼的地方,
"蓬蒿已应没":如今恐怕早已被蓬草蒿木淹没。
# 没:淹没。
"却顾女几峰":看看附近的女几峰,
"胡颜见云月":她正以嘲笑的神态看着云和月。
"徒为风尘苦":笑你为官半生,
"一官已白须":白了少年头。
"气同万里合":如今我们风云际会,
"访我来琼都":你不远万里来庐山找我。
"披云睹青天":披着庐山云雾,遥望蓝天,
"扪虱话良图":咱们毫不拘束,畅谈天下大事。
"留侯将绮里":留侯张良与商山四皓的绮里季,
"出处未云殊":原来就是一家人,不分你我。
"终与安社稷":我们要先安定天下,
"功成去五湖":功成以后就隐居四海五湖。
# 功成去五湖:一本二诗合作一首。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首五言古诗,也是两首咏史诗。两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用了留侯张良和绮里季的典故。张良是汉初丞相,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汉朝后选择功成身退;绮里季是秦末汉初的隐士,后与张良等一同辅佐太子刘盈。诗人借此典故暗示自己会像他们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出山济世,成就一番事业后再选择归隐。
3. 分段赏析
其一前四句:“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开篇以郑子真为例,描绘其隐居躬耕却声名远扬的形象,为下文议论做铺垫,引发对出仕与隐居的思考。中间四句:“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进一步阐述郑子真未出仕的选择,强调若无救济世人的志向,独善其身意义不大,点明主题思想。中间四句:“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由郑子真转到友人韦秘书,夸赞其出身不凡,又能在清明之世安闲度日,且谈论起天地道理和剑术都很有气势。后四句:“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以谢公自比,劝友人不应被束缚,应像谢公一样为百姓做事,表达对友人的期许。结尾六句:“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再次劝友人回归山中,不要贪恋朝廷荣华,通过描绘旧宅荒芜、面对山峰的情景,强化这种情感。其二前四句:“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诗人感慨自己在尘世中辛苦,头发已白,而与友人意气相投,友人特意来访,体现出两人情谊。中间四句:“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以“披云睹青天”形容与友人交谈的畅快,借留侯张良和绮里季的典故,说明出仕与隐居在实现抱负上并无本质区别。后两句:“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表达最终要安定国家社稷,功成后归隐的志向,深化了诗歌主题,展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