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谓鹊山近":李膺啊,你真逗啊,还说鹊山湖很近,
# 谓:说。
"宁知湖水遥":来了才知道,原来如此遥远。
# 遥:遥远。
"此行殊访戴":此行又不是王徽之雪后访问戴胜,
# 访戴: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事。见《世说新语·任诞》。访:访问。
"自可缓归桡":我们尽可以慢慢划船回家。
# 缓:慢慢。
"湖阔数千里":湖面宽阔达几千里,
"湖光摇碧山":湖光水波摇荡着青山。
# 摇碧山:摇荡着青山。
"湖西正有月":湖西面正好有月亮,
"独送李膺还":可以单独送你李膺回府。
# 李膺:字元礼。后汉襄城人。桓帝时为司隶校尉。朝纲废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独:单独。
"水入北湖去":水向北边流去,
"舟从南浦回":我们从南浦回府。
# 南浦:鹊山湖南水滨。旧注“南浦,在鹊山湖之南”。
"遥看鹊山转":远处的鹊山仿佛围绕着船转,
"却似送人来":就像要跟着送我们回家。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绝句,也是一组山水诗。描绘了诗人陪从祖济南太守泛舟鹊山湖的经历与所见之景。第一首写出了起初以为鹊山近,却发现湖水遥,表达出此行并非访友,可放缓归舟享受沿途风光的闲适随性;第二首展现了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有月相伴送从祖(以李膺比从祖)还的美丽湖光山色;第三首描述了水入北湖、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似在送人,体现出水流舟行之势和山势的“情意”。整体表达了诗人对鹊山湖山水景色的喜爱,以及与从祖同游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抒发了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中,“近”与“遥”形成对比,写出了诗人对鹊山与湖水距离的认知反差,增添了泛舟的意外之趣。夸张:“湖阔数千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鹊山湖之宽阔,展现出湖泊的宏大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想象空间。拟人:“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中,“转”和“送人来”将鹊山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仿佛鹊山在随着舟行转动,又好像在送人归来,使诗歌更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借景抒情:诗歌通过描写湖水、碧山、明月、鹊山等自然景色,如“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等,抒发了诗人泛舟时闲适、恬淡的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用典:“此行殊访戴”运用了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表明此次泛舟并非刻意访友,而是随性而为,体现出诗人的闲适心境。“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以东汉名士李膺比从祖济南太守,既赞美从祖声名,又暗示自身与从祖情谊如同古人般高雅。
3. 分段赏析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的第一首,开篇“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诗人先表达起初以为鹊山近,却惊觉湖水遥远,形成心理落差,凸显了鹊山湖的广阔。“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巧用王子猷访戴典故,表明此次泛舟并非访友那般急切,因而可慢悠悠地划船赏景,展现出诗人闲适随性的心境。第二首中,“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湖之辽阔,且湖水波光荡漾摇动碧山,描绘出一幅壮美灵动的湖光山色图,尽显鹊山湖的秀丽。“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以月为景,将从祖比作李膺,既点明月下送别从祖的场景,又暗含对从祖的赞美。第三首,“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直白描述水流方向与舟行路线,简单几笔勾勒出行舟轨迹。“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从视觉感受出发,写远远望去鹊山仿佛在转动,好似在送人归来,赋予鹊山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与浪漫色彩,同时也回扣了泛舟的主题,进一步体现出诗人此次游历的悠然惬意,以及对鹊山湖美景的陶醉与喜爱。这三首诗连贯地展现了诗人陪从祖泛舟鹊山湖的全过程,从出发时的期待,到游览中的陶醉,再到归途中的留恋,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湖光山色间的闲适心境与愉悦心情。
上一篇:唐·刘方平《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下一篇:唐·郑谷《曲江红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