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杨氏子九岁":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
#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梁国:郡名,现河南商丘一带。
"甚聪惠":非常聪明。
#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甚:非常。
"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 诣:拜见。,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父不在":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乃呼儿出":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 乃:就;于是。
"为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
# 设:摆放,摆设。
"果有杨梅":水果中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
# 曰:说。,示:给……看。,以:来,以便。
"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
# 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儿应声答曰":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 应声:随着声音。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九岁的杨氏之子巧妙应对孔君平逗弄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可爱,营造出幽默的氛围。这是一篇写杨氏之子应对他人逗弄的散文,借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互动场景写出了聪慧孩童的形象与言语的诙谐趣味。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通过日常交往的小事展现人物品性:“为设果”的细节,体现杨氏之子的礼貌;孔君平“诣其父”“呼儿出”的举动,暗示两家关系融洽及孔君平的礼数;双方围绕“姓氏”与“果实/动物”的对话,以生活化的场景,巧妙凸显杨氏之子的聪慧与应对的机智。开门见山:首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直接点出主人公及其特征,总领全文;中间叙述交往过程与对话,是对“聪惠”的具体展现;结尾以巧妙应答收束,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主旨鲜明。
3. 分段赏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故事的主角:梁国有户姓杨人家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它为整个故事开了个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来拜访孩子的父亲,但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就叫孩子出来相见。这说明:两家关系好,孔君平可以直接叫孩子出来,不用特别约定时间,可见两家平时来往密切。孔君平熟悉孩子,他显然认识这个孩子,并且相处得不错。“为设果,果有杨梅。”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招待他,水果里面有杨梅。这说明孩子很懂礼貌,会招待客人。同时,杨梅的出现,也为下文孔君平的玩笑话埋下了伏笔。“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段话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开玩笑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吧?”他的意思是:你姓杨(杨),果子叫杨梅(杨梅),听起来像是一家的。孩子立刻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先生家的鸟啊。”这里要注意,“家禽”两个字在古代是分开理解的:“家”指“您家的”,“禽”就是“鸟”,和现在专指鸡鸭鹅等家养禽类的“家禽”意思不同。孔君平拿孩子的姓开玩笑,孩子也用孔君平的来回击,马上联想到“孔雀”。孩子没有直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而是用“我没听说过”开头(未闻...),语气显得客气、有礼貌,不让大人难堪。孩子的话暗含道理:如果因为我姓杨,杨梅就是我家果子;那您姓孔,孔雀不就该是您家的鸟了吗?这显然不对。孔君平如果坚持自己的玩笑话,就等于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这很荒谬,所以他没法反驳。杨氏子用聪明、得体的回答,既反驳了孔君平的玩笑,又没伤和气,反而显得有趣。
上一篇:南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下一篇: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