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水置平地":往平地上倒水,
# 泻水置平地: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水:下泻的水流。 泻,倾,倒。置:放置在。
"各自东西南北流":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亦有命":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
# 行叹:行路时叹息。,安能:哪里能够。
"酌酒以自宽":喝点酒来自我宽慰,
# 自宽:自我宽慰。,以:用以。,酌:用勺子舀取。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歌:(再)歌唱。 路难:《行路难》的简称。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 岂无感:岂能没有感情或感觉。,木石:木头和石头。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
"吞声踯躅不敢言":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 踯躅:用脚踏地,徘徊不前。踯:蹬踢。躅:足迹,践踏。,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怀诗。通过“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和结尾“吞声踯躅”的沉默,体现了门阀制度造成的人才埋没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暗含着不甘与抗争,表达了诗人因感到不公而悲愤抑郁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两句以“水”为喻体,将人生贵贱、命运差异比作倾倒于平地的水流自然分散至不同方向的现象,暗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社会阶层的固化与不公。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头写“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一上来就描写水泼到地上四处流淌的景象。这里没有惊涛骇浪的壮观,也没有湖水澄清的美景。但诗人却从这普通的流水现象里,看出了与人生相似的道理。作者用水来打比方:流向四面八方的水,就像社会上处于不同地位的人。水的流向由地形决定,人的处境则由出身门第决定。所以开头这两句,通过描写水自然流淌的现象,实际上在批评当时社会门第制度的不公平。诗人用水流动的动态画面,营造出令人惊讶的气势,就像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奔向大海那样。这种写法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因感到不公而悲愤抑郁的心情。接下来四句,诗人转而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他没有直接控诉社会的不公,而是用“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说法,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想借此让自己从“坐着叹息,站着发愁”的苦闷中解脱。“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接着又用喝酒来安慰自己失衡的心态。但酒并不能消愁,就连借唱歌抒发心中悲愤,也因为情绪太激动而唱不下去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痛苦,反而说自己想从惆怅中寻找解脱,在烦恼中寻求宽慰。这种写法反而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重的苦闷,形成一种含蓄而深刻的艺术效果。直到诗歌结尾,诗人才吐露真心。“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诗人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接下来他却发出一声叹息:“把话咽回去,犹豫着不敢说出来!”到嘴边的呐喊硬生生被咽下。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统治的残酷,压抑着人们的思想。对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来说,这种压抑已经到了让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地步。像诗人这样出身寒微的人,只能忍气吞声,把愤怒和痛苦藏在心里,这是社会极大的不幸。前面说的“人生亦有命”,其实也是诗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压抑着愤怒说出的气话。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的情感表达迂回曲折:先写自然现象,再讲人生道理;表面说命运使然,实际暗藏愤懑不平;最后强作豁达,却暴露出更深的痛苦。诗句长短交替(五言与七言穿插),押韵方式灵活变化(流、愁、难、言),这种错落有致的韵律安排,与诗人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形成呼应,形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