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涘望长安":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
# 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涘,岸。
"河阳视京县":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 河阳视京县:这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河阳: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
"白日丽飞甍":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
# 飞甍:高耸如飞的屋脊。甍,屋脊。,丽:明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指日光照耀京都建康,色彩绚烂明丽。
"参差皆可见":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清晰可见。
# 参差皆可见:这二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余霞散成绮":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
#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彩色的锦缎。,余霞:指晚霞。
"澄江静如练":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 澄江静如练: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澄江:清澈的江水。练:白色的绸子。
"喧鸟覆春洲":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
# 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
"杂英满芳甸":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 满芳甸:开满了芬芳的郊野。甸:郊野。,杂英:各色的花。
"去矣方滞淫":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
# 滞淫:久留,淹留。,方:将。,去矣:离开了。
"怀哉罢欢宴":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 欢宴:指在故乡欢乐的宴饮。,怀:想念。
"佳期怅何许":回乡的日期在何时,
# 佳期怅何许:“佳期”二句: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
"泪下如流霰":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 霰:雪珠。
"有情知望乡":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
# 有情知望乡:“有情”二句:凡是有情之人无不望乡而悲痛,谁能够不为此而白了头发呢!有情:满怀深情的人。
"谁能鬒不变":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 变:这里指变白。,鬒:黑发。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怀乡诗。诗歌描绘了登山临江所见的春晚绚丽景色,表达了遥望京师时涌起的深切故乡之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化用两则典故。一是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原诗写汉末战乱中作者回望长安,既抒眷恋乡情,又含对清平之治的向往;二是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写潘岳任河阳县令时遥望洛阳,暗表仕途失意之情。诗人将二者融合,以“灞涘”代指建康江边,“长安”“京县”代指建康,既借典故点明“望京邑”的行为,又以历史情境暗喻南齐建康(一年换三帝)的政治动荡,含蓄表达对京邑的眷恋与对时势的隐忧。比喻:“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绮”喻余霞、“练”喻澄江,色彩绚丽(霞红江白),质感柔软,与黄昏宁静氛围契合。“澄”字凸显江水清澈,使比喻更贴切,且引发云霞与倒影辉映的联想。对仗:“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中“去矣”与“怀哉”虚词对仗,形成散文式感叹节奏,抒发久客离愁与怀旧之情。首尾呼应:首句“望长安”与末句“知望乡”呼应,开篇借典故点题,结尾以“鬒不变”的人生感慨收束,从个人望乡升华为人类共通的乡愁,结构绵密,情感由含蓄至浓烈再归深沉。反衬:以动衬静,“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以群鸟喧嚷、繁花遍野的动态,反衬傍晚江面的宁静。鸟“喧”愈显江“静”,花“满”更衬人“孤”,强化离乡者对故土的眷恋。
3. 分段赏析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两句,诗人开篇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典故,以“灞涘”喻指建康江岸,生动描绘出自己傍晚沿江而上,登临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河阳视京县”一句,则化用西晋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的句意,暗示自己此次赴任宣城郡守,遥望京邑建康,就如同当年潘岳在河阳任县令时遥望京城洛阳一般。王粲作《七哀诗》时,正值汉末长安大乱,诗中既有对长安的眷恋,更饱含对清平之治的向往;而谢朓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三易其主,时局动荡不安。因此,这两句不仅交代了离京的缘由与行程,更借典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京邑的眷恋不舍,以及对时局的深深忧虑。“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写尽了满城的繁华与京都的壮丽。这里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兼具“附著”与“明丽”双重含义,将落日余晖下飞耸的屋檐映照得愈加辉煌明丽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足见谢朓炼字的深厚功力。“参差”二字,既展现出京城宫殿楼阙鳞次栉比的密集之态,又让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暗中传达出诗人凝神远眺的专注神情——既然全城的飞甍都清晰可见,那么从中寻觅自己的旧居,也是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看似纯粹的写景之句,实则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满怀乡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虽未明言在山上凝望的时长,但从“白日”到“余霞”的景色转换,巧妙地暗示了时间的悄然流逝。“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颂的写景名句。诗人以“绮”比喻漫天散开的灿烂余霞,以“练”比喻清澄平静的大江,色彩绚丽的对比,加之“绮”“练”所带来的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与黄昏时分宁静柔和的氛围完美契合。“澄”字在此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江水的澄澈,“静如练”的比喻才能成立,从而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相较于“净”字,“静”字更能传神地写出环境的静谧。明人谢榛曾认为“澄”“净”重复,欲改为“秋江净如练”,遭到王世贞的反驳,清代王士祯也作诗讥讽谢榛。事实上,“澄”字不仅让“静如练”的比喻更加贴切,还能引发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此句形容月光下大江的清空透明,更凸显了“澄”字的点睛之妙。与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直叙手法相比,谢朓运用比喻,不仅赋予水天相映的景象鲜明的色彩,还融入了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独特感受,表达更为空灵。“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以细腻之笔描绘江洲的盎然春意。喧闹的归鸟密密麻麻地覆盖在江中的小岛上,各色野花竞相开放,铺满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闹声,反而衬托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的繁花,好似在与满天的落霞争奇斗艳。鸟儿尚且知道归巢,而诗人却不得不离乡远行,更何况故乡此时正满目春色,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黯然神伤?“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两句,巧用字词多义的特点,含蓄地表达复杂情感。“滞淫”既指将久留他乡的无奈,也暗含仕途失意的感慨;“怀哉”既饱含对往日欢宴生活的怀念,也寄托着对京邑故人的眷恋。“去矣”“怀哉”以虚词对仗,形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诗歌声情摇曳的节奏感,将诗人即将远行的离愁,以及因怀乡而中途迟留、罢却欢宴的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诗人的情感从对京城的眷恋转向对归期的怅惘。想到此去还乡遥遥无期,泪水如纷纷扬扬的雪粒般落下,感情的波澜再次涌起,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推向高潮。“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两句,诗人由个人的离乡之苦,推及到普遍的人性情感。他指出,只要是有情之人,就懂得望乡思归的痛苦,而长期的思乡之情,谁又能保证自己的黑发不会变白呢?结尾虽写对未来的担忧,实则与开头的望乡之意相呼应,再次点明题旨。诗人的情绪也在这对人生的感慨中,跌落到最低点,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怅惘与思索。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黄昏写得明丽美好,全无苍凉暗淡之感,既是为渲染对故乡的热爱,也与诗中游宦怀乡之情缺乏深永感伤意味相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突出于篇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因思想感情贫乏,无远大理想志趣,后半篇抒情大多缺乏健举风力,且“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凝炼形象,更显意弱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与前文壮丽开阔的景色稍显不称。但即便如此,他在景物剪裁上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影响很大。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
# 灵运在永嘉因梦惠连,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玄晖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静如练”之句。二公妙处在鼻无垩,目无膜。尔鼻无垩,斤将曷运?目无膜,篦将曷施?所谓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欤。
宋唐庚《唐子西语录》
# 虚谷曰:起句以长安洛阳拟金陵,用王粲潘岳二诗,极佳!李白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却忆谢玄晖。”此一联尤佳也。三山今犹如故,回望建康甚近,想六朝时甚盛也。味末句,其惓惓于京邑如此,去国望乡,其情一也。有情无不知望乡之悲,而况去国乎!
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
# 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于物之难。玄晖“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山水烟霞,衷成图绘,指点盻顾,遇合得之,古人佳处当不在言语间也。
明陆时雍《古诗镜·诗镜总论》
# 折合处速甚,所谓羚羊挂角者。如此,虽有踪如无踪也。佳句率成,故中动供奉知赏。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玄晖含英咀华,一字百炼而出。如秋山清晓,霏蓝翕黛之中,时有爽气。齐之作者,公居其冠。刘后村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皆吞吐日月、摘蹑星辰之句。故李白《登华山落雁峰》云:“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搔首问青天。”其服膺如此。
明末清初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七
# 齐人寥寥,谢玄晖独有一代,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般深情名理。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
明末清初王士祯《论诗绝句》
上一篇:南北朝·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