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杂树多":庭院中有许许多多的杂树,
# 中庭:庭院中。
"偏为梅咨嗟":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
# 咨嗟:叹息声。
"问君何独然":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
# 君:指上句"偏为梅咨嗟"的诗人。
"念其霜中能作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
# 作花:开花。,其:指梅。
"露中能作实":在寒露中结果实。
# 作实:结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那些只会在春风中摇荡,在春日里妩媚的,
"念尔零落逐寒风":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
# 寒风:一作风飚。,尔:指杂树。
"徒有霜华无霜质":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 霜质: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霜华: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简称。华:通“花”。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物言志题材的五言古诗,借庭院中梅花在霜露中开花结果与杂树于春风中摇曳却遇寒凋零的景象,以对比手法写出了对梅花耐寒坚韧品质的赞美,暗讽随波逐流者的虚有其表,借物喻人传递坚守自我的高洁志向。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中庭杂树”与梅花作比,杂树只能在春风春日里摇荡争媚,即便偶有霜中开花的表象,也终随寒风零落,徒具“霜华”而无耐寒本质;而梅花却能在霜雪中绽放、露寒里结果,以实打实的坚韧对抗严寒。诗人借这一对比,将杂树象征趋炎附势的世俗之辈,梅花喻指坚守自我的孤高之士,在褒贬分明的笔墨中,既赞梅之傲骨,亦讽世俗之虚浮,尽显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与对世风的批判。拟人:“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将梅拟人化,赋予其在霜露中开花结果的坚韧品格,仿佛是一位经得起严寒考验的君子;“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则把杂树拟人化为在春风中摇曳献媚、遇寒风便凋零飘落的形象,通过“媚”“零落逐”等词凸显其趋炎附势、缺乏坚定内质的情态。象征:“梅”象征着坚贞高洁、能经得住风霜考验的品性,“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通过梅花在霜雪中开花结果的特性,暗喻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有所作为的人;“杂树”则象征着趋炎附势、虚有其表之徒,“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以杂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却在寒风中凋零的景象,讽刺只知迎合顺遂环境,而无内在品格的人。
3. 分段赏析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庭院之中,杂树繁多,可诗人却唯独对梅花赞叹不已。“杂树”在此或是象征着世间那些庸常、随波逐流之人,而梅花则代表着特立独行、坚守自我的高洁之士。诗人这一“偏”字,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梅花的偏爱跃然纸上,也引发读者好奇,为何诗人对梅花如此情有独钟。“问君何独然?”,此句以问句形式呈现,宛如杂树对诗人发出的质问。一个“独”字紧紧承接上句的“偏”,将矛盾冲突瞬间激化,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抛向诗人。而这一问,也巧妙地推动了诗歌情节的发展,使得诗歌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波澜。“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诗人爽快作答,原来是因为梅花具有非凡的特质。在霜雪漫天、万木凋零之时,梅花却能傲然绽放,在寒露侵袭之际,还能结出果实。这不仅是对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精神的直接赞美,更是借梅花来歌颂那些身处困境却依然坚守自我、有所作为的人。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如实道来梅花的品质,没有丝毫的雕琢与渲染,却让梅花的形象愈发清晰、高大。“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诗人将笔触一转,开始描述杂树。那些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在春日里争奇斗艳,即便有的能在霜中短暂开花,可一旦寒风袭来,便纷纷凋零。它们徒有在霜中开花的表象,却没有真正耐寒的本质。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杂树的软弱与梅花的刚强进行鲜明对照,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可贵。同时,这也是对那些趋炎附势、没有坚定操守之人的批判与讽刺,与前文对梅花的赞美相互映衬,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4. 作品点评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十分单纯。前两句诗人直抒对梅花的赞叹,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第三句的问句作为过渡,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赞梅原因的申述。诗句言辞爽直,在对梅的描写上,不见后世常见的对梅姿态、香气的细腻渲染,只是直白地讲述梅花霜中开花、露中结果的特性。在句式韵脚方面,随诗人情感的起伏、表意的需求,有五言,有七言,变化自如又新奇自然。看似随意为之,实则“念其”“念尔”之间,褒贬之意早已暗藏其中。诗人观点鲜明,一问一答,不枝不蔓,精准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绝非草率之作。鲍照出身寒微,仕途坎坷,其自身经历融入诗中。傲霜独放的梅花,何尝不是他自身形象的写照,展现出他位卑志高、孤直不屈的品格;而“零落逐风飚”的杂树,则象征着那些在现实中与时俯仰、毫无节操的小人。诗人对二者毫不含糊地褒贬,既体现出他爱憎分明、刚正磊落的胸怀,也反映出他对当时“兰艾不辨”、贵贱不分世风的强烈抨击与抗争。
# 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甚奇。
清沈德潜《古诗源》
# “似稚似老,妙妙”
明钟惺《古诗归》
# 鲍照“位卑人微,才高气盛,生丁于昏乱之时,奔走乎死生之路,其自身经历,即为一悲壮激烈可歌可泣之绝好乐府题材,故所作最多,亦最工”
不详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 (鲍)照尝谒(刘)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唐李延寿《南史·本传》
下一篇: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