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旦变气候":黄昏和清晨的天气变换,
# 昏旦:傍晚和清晨。
"山水含清晖":山水之间的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
# 清晖:指山光水色。
"清晖能娱人":山水的轻灵让人愉悦,
# 娱人:使人喜悦。
"游子憺忘归":使其在山水之中游历而忘记回去。
# 憺:安闲舒适。这二句出于屈原《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分忘归”,意思是说山光水色使诗人心旷神怡,以致乐而忘返。
"出谷日尚早":从峡谷出来的时候时间还早,
"入舟阳已微":等到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
# 入舟阳已微:是说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
"林壑敛暝色":四周的树林和山壑中聚积着傍晚的景色,
# 暝色:暮色。,敛:收拢、聚集。,林壑:树林和山谷。
"云霞收夕霏":天上的晚霞凝聚在夜晚的天空中飘动。
# 霏:云飞貌。这二句是说森林山谷之间到处是一片暮色,飞动的云霞已经不见了。
"芰荷迭映蔚":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
# 芰:菱。
"蒲稗相因依":蒲和小麦在一处相依生长着。
# 蒲稗:菖蒲和稗草。这句是说湖中芰荷绿叶繁盛互相映照着,水边菖蒲和稗草很茂密,交杂生长在一起。
"披拂趋南径":持着拂尘在南边的小路上走动,
# 披拂:用手拨开草木。
"愉悦偃东扉":很开心地欣赏东面的门窗。
# 东扉:门。“愉悦”句是说:愉快地偃息在东轩之内。,偃:仰卧。
"虑澹物自轻":忧虑的东西少了自然觉得没有烦心事,
# 澹:同“淡”。
"意惬理无违":心情畅快就会觉得很顺心。
# 理:指养生的道理。这句是说个人得失的考虑淡薄了,自然就会把一切都看得很轻。内心感到满足,就不违背养生之道。,意惬:心满意足。
"寄言摄生客":送给希望保养身体的人上面这些话,
# 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
"试用此道推":希望他们能用这个方法来养生。
# 此道:指上面“虑澹”、“意惬”二句所讲的道理。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此诗以谢灵运游览石壁精舍归湖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劝诫世人。展现了谢灵运山水诗善于描摹自然、情景交融的特点,又体现了他由景悟理、追求内心平和的思想倾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以山水清晖的怡人景象,烘托诗人陶醉自然、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通过黄昏山林、云霞的静谧变化,表现诗人归途中恬淡闲适的情怀。全诗借自然景物的明丽与幽静,传达诗人对山水之乐的向往及内心的宁静自得。对偶:诗中“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形成工整时空对仗,“出谷”与“入舟”、“日尚早”与“阳已微”两相映照,既展现游踪转换,又暗含光阴流逝。下联“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更以“敛”与“收”的动词呼应,将暮色渐染的动态过程凝练为画卷。顶真:“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中,“清晖”意象贯穿前后,既承“山水含清晖”之景,又启“忘归”之情。后文“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通过“虑澹”与“意惬”的心理递进,形成意脉蝉联,使玄理感悟自然流转。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对仗工整而凝练,从宏观、虚处勾勒出山水的秀丽景色。“从清晨山间雾气弥漫,到日出后云开雾散,再到黄昏暮色四合,一天之中不仅气候冷暖变幻,而且峰峦、林泉、青山、绿水在绚烂阳光照耀下五彩斑斓,明暗深浅,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昏旦”与“气候”从时间维度概括了一天的游历过程;“山水”与“清晖”从空间维度展现了天地自然的壮丽全景。而“变”与“含”二字,既表现了气候景致的变幻无穷,又体现了山水风光的博大精深,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这两句看似平常,实则内涵丰富。“清晖”两句采用顶真手法自然衔接,虽化用“《楚辞·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之句”,却运用得十分贴切,完全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真情实感。“明人胡应麟评价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炼而成,要皆真积所致。’(《诗薮·外编》)”这说明诗人并非刻意模仿前人,而是将前人成功的创作经验融入自己的艺术构思中。诗中不说诗人留恋山水,反说山水娱人,仿佛山水也懂得人意,主动挽留诗人,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体现。“出谷”两句承上启下:出谷时尚早,至巫湖已日暮。既呼应首句“昏旦”,又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铺垫。以上六句为第一层,总体描写一天游石壁的感受,属于虚写、略写。“林壑”以下六句则转为实写、详写湖中晚景:傍晚时分,山林沟壑间暮色四合;天空中流云飞霞的余晖迅速向天边汇聚。湖水中,荷叶田田,碧绿叶片上洒满夕阳余晖,投下斑驳阴影;菖蒲稗草在船桨划开的波光中摇曳生姿。这四句从林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荷叶写到船边蒲草,描绘出一幅湖光山色交融的晚归图景,进一步渲染了“清晖娱人”的意境。这段描写不仅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且笔触细腻、刻画入微。取景上远近结合、视角多变,构图富有立体感和动感;句法上对仗工整、精巧优美。这些特点都体现了谢诗“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艺术追求。虽经精心锤炼,却显得自然天成。“披拂”两句描写诗人舍舟登岸,拨开草木沿南山小路而行;到家后安然休息于东轩,内心的愉悦仍未平息。“趋”与“偃”二字,既点明了从岸边到家的过程,又饱含情感色彩:天色已晚急于归家,自然要“趋”;一日游览疲惫不堪,到家自当“偃”(卧息)。用字极为精妙。末尾四句总结全诗,抒发游后感悟。诗人领悟到:若能淡泊名利,自然会看轻得失荣辱;若能常怀满足,就会觉得自己的心性与宇宙至理相合,能够随遇而安。诗人想将这一人生感悟分享给注重养生的世人。这种在政治失意后不为名利所累的豁达胸怀,在晋宋那个政局动荡、名士多遭杀戮的时代,既体现了明哲保身的智慧,也展现了高洁的品格。这种“虑澹物轻”的养生之道,比当时盛行的求仙炼丹要理智得多。这四句议论与前文抒情写景一脉相承,如箭在弦上,自然而出。
4. 作品点评
此诗结构绵密,紧扣题中一个“还”字,写出一天的行踪。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因虚实详略得宜,故毫无流水帐的累赘之感。诗融情、景、理于一炉,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梅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