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檄起边亭":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
#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羽檄: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烽火入咸阳":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征师屯广武":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
# 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屯:驻兵防守。,征师:征发的部队。一作“征骑”。
"分兵救朔方":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 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筋竿劲":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
# 严秋:肃杀的秋天。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虏阵精且强":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天子按剑怒":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
# 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使者遥相望":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 使者遥相望: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雁行缘石径":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
# 缘:沿着。,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
"鱼贯度飞梁":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 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鱼贯:游鱼先后接续。
"箫鼓流汉思":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
# 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箫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
"旌甲被胡霜":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 旌甲:旗帜、盔甲。
"疾风冲塞起":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
"沙砾自飘扬":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 砾:碎石。
"马毛缩如蝟":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
# 蝟:刺猬。,缩:蜷缩。
"角弓不可张":角弓也拉不开了。
# 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时危见臣节":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
"世乱识忠良":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投躯报明主":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 投躯:舍身;献身。
"身死为国殇":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北疆告急时汉军将士紧急驰援、浴血奋战的场景,通过疾风冻马、沙砾漫天的边塞苦寒环境烘托战争的惨烈,更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的铿锵宣言,展现了将士们舍生报国的忠勇气节。全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出从军情告急到悲壮牺牲的完整叙事,既体现南北朝边塞诗的雄浑风骨,又暗含对时局动荡的忧思,最终升华出“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慷慨悲歌。
2. 写作手法
互文:“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一句,以互文见义法将边塞告警的两种意象交织:羽檄与烽火同时从边亭、咸阳两地传递,既暗示敌情已逼近京城,又强化了军情如火的紧迫感。后文“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亦暗含互文逻辑,深秋的肃杀气候与敌军精锐阵列相互映衬,凸显战事之艰险。这种手法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叠加,使边塞的危急态势与将士的忠勇精神浑然一体,形成苍凉悲壮的史诗气韵。比喻:“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以“雁行”“鱼贯”喻汉军阵列严整,穿行险道仍秩序井然,暗含对将士纪律性的赞颂;又如“马毛缩如猬”,将战马瑟缩之态比作刺猬蜷曲,具象化疾风严寒的威压,反衬将士戍边之艰。末句“投躯报明主”则以“国殇”为喻,将个体生命升华为家国精神的永恒丰碑,悲壮雄浑。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边关传来敌军入侵的消息,一封封紧急军书,一道道报警烽火,接连不断地传入京城咸阳。汉朝迅速行动,征集骑兵驻守广武,又分派精锐部队前去救援朔方。诗的前两句用“羽檄”和“烽火”两种紧急传递军情的方式,相互补充说明,把军情的十万火急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后两句则为即将爆发的生死之战埋下了伏笔。之后四句“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到了深秋,胡人趁着弓弩更强劲的时候,大举侵犯。汉朝天子得知后,愤怒地按着宝剑,不断派出使者催促军队出战,一路上使者往来不断。这四句诗让人明显感觉到,一场激烈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很容易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四句“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接下来,诗人用两联工整的对句,描绘出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宏大场面,气势十足。汉军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像雁群一样整齐前行;跨过飞架的桥梁时,又像游鱼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行军途中,箫鼓之声传出汉军的壮志豪情,将士们的旌旗和盔甲上,沾满了胡地的霜雪。前两句用“雁行”“鱼贯”这两个比喻,生动展现了汉军行军辛苦却纪律严明的模样。后两句则凸显出将士们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这四个字,更是把场景描绘得十分传神。中间四句“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边塞突然刮起猛烈的大风,沙尘漫天飞舞。战马被冻得把毛都缩起来,像刺猬一样,将士们手中的角弓也因为天寒被冻得拉不开。这四句把边塞的恶劣环境和战地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营造了一个典型的作战环境,让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战斗精神更加凸显。最后四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整首诗的核心。自古以来,忠臣良将都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真正被人们发现和认识。他们在紧急关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诗人借用《九歌・国殇》中赞美为国家牺牲的勇士的话语,歌颂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表达了对他们深深的崇敬之情。这两联诗句广为流传,在封建时代,几乎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忠良的标准,一直激励着无数人。
4. 作品点评
鲍照没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却写出了成功的边塞作品。这很可能是因为他擅长把积累的北方边塞间接知识,和前辈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结合。他能独出心裁,展现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创了独特风格。
# 是当时政令躁急,臣下有不任者,故借此以寓意。言平日无谋虑,边隙一启,曰征骑、曰分兵,皆临时周章,以敌阵之精强故也。天子之怒,固是怒敌,亦是怒将士之不灭此朝食。故从战之士相望于道。当斯时也,虽有李牧辈为将,亦不暇谋矣。死为国殇,何益于国哉!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明远能为抗壮之音,颇似孟德。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此拟立功边塞之作。前八用逆笔先就边境征兵,胡强主怒叙起,为壮士立功之会写一排场。中八落出从军,铺写途路劳苦。朔方早寒,故多在寒上设色。后四,收到立节效忠,偏以不吉祥语,显出无退悔心,悲壮淋漓。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十七
# 此从军出塞之作,蓟北多烈士,故托言之。起四句,叙题有原委,简洁。……起边师,救朔方,皆分明交代题事。“严秋”十二句,写边塞战场情景,激壮苍凉悲慨,使人神魂飞越。“雁行”以下,一字不平转。“时危”四句,收作归宿,为豪宕,不为凄凉,以解为悲,从屈子来,陈思、杜公皆同。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作边塞诗,用十二分力量,是唐人所祖,结与弃席四句同调。
清钱振伦注,钱仲联补注集说校《鲍参军集》引王壬秋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