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é
shī
sān
shǒu

朝代:南北朝作者:何逊浏览量:2
cháng
ān
měi
shào
nián
lián
piān
nǎo
jīn
luò
shān
biān
zhèn
yún
héng
sài
chì
xià
chéng
yuán
zhuī
bīng
dài
fēng
huǒ
wàng
lián
luò
fāng
qǐn
xiǎo
qián
píng
shēng
dìng
kōng
xìn
cāng
làng
tiān

译文

长安城里的英俊少年,骑着快马在暮色中轻快飞驰。他的马配有白玉的马笼头、玛瑙的马勒,黄金的马络头、珊瑚的马鞭。战云在边塞横空升起,红色的太阳落下,城池显得圆润。追击敌人的军队等待着都护下令,远望祁连山,烽火燃起。边藩的战事到夜里才平息,清晨鱼丽阵又向前推进。一生的命运难以确定,徒然相信苍天是没有用的。

逐句剖析

"长安美少年":长安城里的英俊少年,

"羽骑暮连翩":骑着快马在暮色中轻快飞驰。

# 连翩:连续飞翔貌。连续不断。,暮:傍晚。,羽骑:羽林军的骑兵。

"玉羁玛瑙勒":他的马配有白玉的马笼头、玛瑙的马勒,

# 勒: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马嚼子。,玛瑙:也作马脑,玉髓类矿物的一种。常用做饰物或玩赏。,玉羁:玉石的马笼头。

"金络珊瑚鞭":黄金的马络头、珊瑚的马鞭。

# 珊瑚鞭:珊瑚制作的马鞭。珊瑚,珊瑚虫在暖海结合营生,其分泌石灰质骨骼即为珊瑚。形状歧如树枝,俗称‘珊瑚树’。色彩鲜艳美观质地略硬。,金络:黄金马络头。络,应是笼络马嘴的网兜。

"阵云横塞起":战云在边塞横空升起,

# 横塞起:横亘边塞而升起。,阵云:战阵的云烟。

"赤日下城圆":红色的太阳落下,城池显得圆润。

# 下城圆:落下城墙还呈圆形。,赤日:火红的太阳,烈日。

"追兵待都护":追击敌人的军队等待着都护下令,

# 都护:官名。西汉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的最高长官。都,全部,护,带兵监护,即为“总监护”之意。,待:待命于。,追兵:指追击的兵。谓征召调集军队。

"烽火望祁连":远望祁连山,烽火燃起。

# 祁连:祁连山脉,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因处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汉朝与匈奴的界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望:遥望。,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在边境烽火台上燃火报警,表示战事出现。

"虎落夜方寝":边藩的战事到夜里才平息,

# 夜方寝:夜晚方才就寝。,虎落:篱落;藩篱。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亦用作边塞分界的标志。落下藩篱之意。

"鱼丽晓复前":清晨鱼丽阵又向前推进。

# 晓复前:拂晓再次前进。,鱼丽:鱼成群。丽,成群之意。《小尔雅·广言》“丽,两也。”《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出自《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为周代燕飧宾客通用之乐歌。盛赞酒肴美多,宾主同欢。

"平生不可定":一生的命运难以确定,

# 定:安定,定居。,平生:平素一生。此生;有生以来。

"空信苍浪天":徒然相信苍天是没有用的。

# 苍浪天:青绿色的天。苍浪,仓浪,青绿色。苍白浪荡之天。浪,助词,破,发浪不正经,粗口之意。,空信:空自相信。徒然相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学古诗》是南北朝诗人何逊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长安少年的戎马生涯为线索,开篇描绘少年骑着装饰华美的骏马,在暮色中飞驰的英武形象;接着转入边塞场景,用阵云、赤日烘托紧张气氛,写追兵待令、烽火燃起、战斗接连不断的激烈场面;结尾以少年“平生不可定,空信苍浪天”的感慨收束。全诗运用烘托、比喻等手法,通过对战争图景的刻画,展现少年从报国壮志到对命运感慨的转变,反映了边塞生活与个体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诗。描绘了长安少年骑骏马赴边、边塞阵云涌起、战斗激烈接连不断等景象,借这些边塞与战争意象,表达了对少年报国壮志的赞美,以及对其经历战争后命运感慨的感怀,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个体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烘托:“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以边塞的阵云和落日等自然景象,烘托出边塞战斗紧张激烈的气氛,为下文描写战事做铺垫。比喻:“羽骑暮连翩”中“连翩”原指鸟儿翻飞不停,此处用来比喻少年骑马腾跃自如的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少年骑术的高明,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形象性。联想“长安美少年,羽骑暮连翩。”诗歌开篇气象恢宏,顷刻间将一位翩翩英姿的少年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暮色四合之中,他纵骏马疾驰,如风似电,呼啸而过。一个“美”字,倾注了诗人无尽的赞叹;“羽”一字,令人想见马蹄腾空、轻捷如飞的姿态;“连翩”本形容鸟儿翱翔不绝之态,此处却生动勾勒出少年驭马驰骋、潇洒自如的身影。正衬:“玉羁玛瑙勒,金络珊瑚鞭”通过极写骏马的华贵,从侧面衬托骑者的英武气质,以器物的华美凸显人物的不凡。

3. 分段赏析

“长安美少年,羽骑暮连翩”两句是对诗中主人公形象的直接刻画。“长安”点明地域,既暗示少年所处的繁华背景,也为其后续奔赴边疆形成空间对比;“美”字并非仅指外貌,更暗含对少年英气、品格的赞美,奠定全诗对其肯定的基调。“羽骑”中“羽”字极具画面感,让人联想到飞鸟的迅疾,巧妙暗示骏马奔驰的速度;“暮”字设定时间背景,暮色苍茫中更显少年身影的突出。“连翩”本形容鸟儿翻飞不停,此处用作比喻,将少年骑马腾跃的姿态具象化,既展现出其骑术的高超娴熟,也隐约透出少年投身卫国之事的急切与决心。与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相比,曹诗以马衬人,此诗则直接聚焦人物,笔墨更显简练明快,开篇便立起英武少年的鲜活形象。“玉羁玛瑙勒,金络珊瑚鞭”两句是对少年所骑骏马的细致描摹。“玉羁”“玛瑙勒”“金络”“珊瑚鞭”,一连串以珍贵材质修饰的马具,色彩艳丽、华贵夺目,从马的装饰侧面烘托骑者的身份与气度。诗人不直接写少年的服饰或装备,而是通过极写骏马的华美,让读者自然联想到骑在马上的少年必然英武不凡,骏马的精致配饰与少年的昂扬气质相互映衬,形成“物衬人”的巧妙效果,既丰富了画面的视觉层次,也进一步强化了开篇构建的少年形象,为后续其奔赴边疆、投身战事的行为埋下伏笔,暗示其并非耽于享乐的纨绔子弟,而是有担当的壮士。“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两句是对边境战场自然景象的描写,旨在烘托战斗氛围。“阵云”点明云的形态如同作战阵列,“横塞起”中“横”字极具力量感,写出阵云在边塞上空弥漫开来的磅礴气势,仿佛战事的紧张感随云势一同蔓延;“塞”字直接点明地点,将场景从长安切换至边疆,完成空间过渡。“赤日下城圆”中,“赤日”不仅是对夕阳颜色的写实,更暗含象征意义,红色常与战争、热血相关联,“赤日”的描写暗示着战事的激烈或即将到来的紧张局势;“下城圆”则以夕阳西下、城池轮廓清晰的静态画面,与“阵云横塞起”的动态景象形成对比,动静结合间,既展现了边塞的苍茫壮阔,又让紧张的战斗氛围在景物描写中悄然渗透,为后续直接写战斗做足铺垫。“追兵待都护,烽火望祁连”两句直接切入对边境战斗场景的刻画。“追兵待都护”写出战事的阶段性,敌人已然溃退,我方军队正等待都护的命令,随时准备追击,一个“待”字虽显平静,却暗含整装待发的紧张感,让人感受到战场局势的瞬息万变;“烽火望祁连”则从另一角度展现战事状态,“烽火”是古代边塞传递军情的信号,远望祁连山方向燃起烽火,说明新的敌情又至,敌人仍在进犯。这两句一写我方的追击准备,一写敌方的持续侵扰,前后呼应,清晰展现出战斗的激烈与此起彼伏,将边境战场的紧张局势具象化,也让前文奔赴边疆的少年有了明确的行动场景,他正是投身于这样一场持续不断的战斗之中。“虎落夜方寝,鱼丽晓复前”两句进一步描写边境战斗的连续性与艰苦性。“虎落”原指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竹篱,此处代指边藩营寨,“夜方寝”说明战斗直至夜晚才暂时平息,将士们得以短暂休息,一个“方”字突出战斗持续时间之长;“鱼丽”是古代车战的一种阵法,“晓复前”则写天刚破晓,将士们便又列阵向前,投入新的战斗。“夜”与“晓”形成时间上的对比,“寝”的短暂休整与“前”的再次进军形成行动上的衔接,两句话简洁却有力地展现出战斗不分昼夜、接连不断的特点,既凸显了边疆战事的残酷与艰苦,也从侧面反映出包括诗中少年在内的将士们坚守岗位、奋勇抗敌的精神,让少年形象在群体战斗场景中更显丰满。“平生不可定,空信苍浪天”两句是诗中少年历经战斗后的感慨与觉醒,也是全诗主旨的升华。“平生不可定”直接否定了“人生功业早已由上天注定”的传统认知,年此前或许也曾有过对命运的盲从,但经历战场的洗礼、目睹战事的残酷与将士的拼搏后,他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平生际遇并非由上天安排,而是与自身的行动紧密相关;“空信苍浪天”中“空”字态度鲜明,直指“信天”的徒劳,彻底打破对天命的依赖。这两句感慨并非消极的抱怨,而是积极的觉醒,它让少年“捐躯赴国难”的壮志更加坚定,既然命运不由天定,便更要以自身的奋勇拼搏守护家国,实现人生价值。与鲍照《拟古·其三》中“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所展现的卫国决心相呼应,让全诗的情感从对少年形象的刻画、对战场的描写,上升到对个人理想与家国责任的思考,使诗歌内涵更显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学古诗》

下一篇:南北朝·何逊《学古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