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操不能植":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
"薄伎竟无依":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
"浅智终已矣":终究是才疏智浅,
"令名安可希":也不奢求能够美名远扬。
"扰扰从役倦":终日碌碌无为,
"屑屑身事微":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让人感到厌倦。
"少壮轻年月":年轻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时光的宝贵,
"迟暮惜光辉":等到老了才懂得珍惜光阴。
"一涂今未是":想到坎坷仕途,就觉得做官是一大失策,
# 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
"万绪昨如非":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新知虽已乐":很开心能结交新的知己,
#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旧爱尽暌违":但是与曾经的老朋友分离也让人心中愁闷。
# 暌违:分离,别离。,旧爱:家乡旧友。
"望乡空引领":引领远望,故乡渺邈,
"极目泪沾衣":归思难收,泪洒衣襟。
"旅客长憔悴":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思乡之苦,让人形容憔悴,
"春物自芳菲":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也已无心欣赏。
"岸花临水发":两岸鲜花临水盛开,
"江燕绕樯飞":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
"无由下征帆":如果能够乘船顺流而下,
# 征帆:指远行的船。
"独与暮潮归":就可以随长江落潮归去啊。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题材诗。通过自我反思与自然景物的双重对照,展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后的悔恨、对光阴易逝的慨叹,以及漂泊生涯中难以排遣的乡愁,营造出清冷萧瑟与绚烂春景交织的复杂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少壮轻年月”与“迟暮惜光辉”:以年少时对光阴的挥霍与暮年对生命的珍视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人生无常的哲理。直抒胸臆:“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直言自身资质平庸、才能微薄,无法在仕途立足。虚实结合:“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通过“轻年月”与“惜光辉”的对比,虚化出对青春虚度的悔恨与暮年无成的悲叹,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张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弱操不能植,……万绪昨如非。”开篇即以自嘲口吻点明自身缺陷:资质孱弱、才能平庸,既无立身之本,亦无依傍之途。“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进一步强化自卑与绝望,直言智谋浅薄,美名亦不可求。诗人以“植”“依”“希”等动词的否定,勾勒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诗人借谢朓“怅望一途阻”的迷惘,转而以陶渊明式的觉醒,将仕途失意转化为对精神归宿的追寻,为后文思乡之情埋下伏笔。第二段:“新知虽已乐,……独与暮潮归。”以“新知”之虚反衬“旧爱”之实,揭露官场应酬的浮泛与故交疏离的痛楚。诗人效仿潘岳《闲居赋序》的孝亲之思,却更深陷仕宦与亲情的矛盾,凸显“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以明丽春景作结,却暗藏反讽:岸花江燕的缠绵,反衬诗人“无由下征帆”的无奈。末句“独与暮潮归”化用谢朓“夕鸟飞向家”意象,将归乡幻想寄托于暮潮,既呼应前文“思归”之念,又以“无由”点破现实阻隔,留下无尽怅惘。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游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