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jiǔ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sōng
jīn
huá
ān
péng
hǎi
rén
zhī
xiān
huà
jìng
zài
shēng
liú
diàn
shū
biàn
guāng
cǎi
tiān
diāo
huàn
róng
yán
yǒu
qiān
gǎi
duì
jiǔ
kěn
yǐn
hán
qíng
shuí
dài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逐句剖析

"松子栖金华":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

# 松子栖金华:言仙人赤松子栖居于金华山。松子即赤松子。晋葛洪《神仙传》:晋黄初平牧羊,为一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服食松脂茯苓成仙,改名为赤松子。金华,山名,在浙江金华市北。

"安期入蓬海":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 安期入蓬海:谓仙人安期生成仙到了蓬莱仙山。安期生,本先秦时方士,后被传为神仙。葛洪《抱朴子》言秦始皇请与言三日三夜。《史记·封禅书》言方士李少君言于汉武帝,尝于海上见安期生。蓬海,有蓬莱仙山的海上。

"此人古之仙":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

"羽化竟何在":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 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浮生速流电":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

# 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浮生:人生。

"倏忽变光彩":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 倏忽变光彩:谓年轻时的美貌很快就会变老。倏忽,疾速。光彩,本义华丽;光亮,这里指年轻时的容颜。

"天地无凋换":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 凋换:谓凋零而改变。凋,一作“雕”。

"容颜有迁改":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对酒不肯饮":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

"含情欲谁待":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 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酒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融合了对仙人踪迹的追寻、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以及对及时行乐的思索,看似随意写来,实则意韵丰富,耐人寻味。诗分三层,层层递进,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白自少年起便痴迷于道教,然而当他渐入暮年,回首往昔求仙问道的历程,目睹“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现实,对自己沉溺道教的行为开始有所觉醒。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下,他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抒怀诗。诗中开篇提及古代仙人松子、安期生,借探寻他们羽化后的踪迹,引发对求仙之事的思考;中间感叹人生如闪电般短暂,天地永恒而容颜易改,凸显出人生的无奈与无常;结尾则围绕面对美酒却未尽情畅饮,表达出诗人既想超脱尘世又难以割舍的复杂心境,以及对高远精神境界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引用松子、安期生等古代仙人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同时借对仙人的追寻,表达自己对求仙问道的思考。对比:将“浮生”的短暂与“天地”的永恒相对比,突出人生的短促和无常。借物抒情:以“对酒不肯饮”的行为,借美酒这一意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现出既想超脱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态。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以古代仙人松子栖息于金华山、安期生进入蓬莱仙海为引,发出仙人如今何在的疑问,营造出迷离缥缈的氛围,也流露出诗人对求仙历程的回顾与困惑。中间四句“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将人生的短暂比作飞逝的闪电,强调时光匆匆,容颜易老,而天地却亘古不变,通过鲜明对比,抒发了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以及面对岁月流逝的无奈。结尾两句“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紧扣诗题,以面对美酒却未能尽情畅饮,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在欲饮未饮间,透露出其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对酒行》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豪放又富有哲理的风格。全诗以诗人对求仙、人生的思考为线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自然流畅,虽无华丽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诗人将道家思想与人生体验相结合,从对仙人的追思,到对人生的感叹,再到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情感层层递进,富有感染力。既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又透露出其在现实面前的深沉思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至《西亭春望》

下一篇:唐·柳宗元《咏三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