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tíng
chūn
wàng

朝代:唐作者:贾至浏览量:1
cháng
fēng
nuǎn
liǔ
qīng
qīng
běi
yàn
guī
fēi
yǎo
míng
yuè
yáng
chéng
shàng
wén
chuī
néng
shǐ
使
chūn
xīn
mǎn
dòng
tíng

译文

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逐句剖析

"日长风暖柳青青":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

# 青青:柳丝茂盛的样子。

"北雁归飞入窅冥":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

# 窅冥:深远难见的样子。

"岳阳城上闻吹笛":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

"能使春心满洞庭":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 春心:指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愁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亭春望》是唐代诗人贾至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紧扣“满”字铺展,前两句先勾勒日长风暖、柳色青葱之景,又见北雁南飞,渐远渐消于天际;后两句以洞庭湖上悠悠笛声入耳,自然流露诗人的旅思愁绪。全诗取景细腻精巧,意境高旷深远,音律和谐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贾至(718~772),唐代文学家。字幼邻,一作幼几,洛阳(今属河南)人,礼部尚书贾曾之子。开元进士,授单父县尉。大历年间,担任兵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卒于任上,获赠礼部尚书,卒谥文。其诗文均负盛名,时人、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杜甫称其“雄笔映千古”。其文章质朴、平易,如《微子庙碑颂》《议杨绾条奏贡举疏》。七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典丽精工,杜甫、王维、岑参皆有和作,广为传诵。其擅长七绝,今存七绝有20首,其中《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春思二首》,皆清新明丽,自然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为岳阳司马后。春日,诗人在岳阳楼西阁观赏洞庭湖春光,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日长风暖、柳色青青、北雁南飞的春景,以及洞庭湖上的笛声,表达了诗人的旅愁。

2. 写作手法

对比:“北雁归飞”的自由形象与“南迁”久羁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以归雁的畅然反衬诗人的沦落失意,凸显其客居愁绪。铺垫:首句“柳青青”为第三句“闻吹笛”作环境铺垫。因柳枝关联离别,故岳阳城头笛声易触发作客伤怀之情,使“闻笛”抒愁更自然,前后勾连,层层蓄势。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句“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均为眼前实景,紧扣诗题“春望”。首句聚焦岳州之春,“日长风暖”的气候条件恰是雁群北飞的时节,“柳青青”则意味着折枝惜别、吹笛伤行的时刻再度来临。此句看似是对春景之美的总体描绘,自然流畅、浑然天成,却为后文景物的呈现起到了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的引导作用。然而,仅从这句自然风光的美感,难以确切把握诗人的意兴,毕竟诗人身为“南迁”之客,春和景明的景象反倒可能引发愁绪与怨恨。“北雁归飞”之时,诗人望断归雁,却依旧伫立凝思。至此,方能略微知晓诗人的“西亭春望”实则是令人黯然销魂的“春望”。在此处,自由翱翔、高高飞去的归雁与长久漂泊、滞留他乡的诗人,形成了两个鲜明对比的形象。第三句“岳阳城上闻吹笛”进一步拓展出新的意境,将诗人的羁旅愁绪抒发到了新的高度。古代笛曲中有表达离别之情的歌曲,而惜别之情又在《折杨柳》的笛声中充分流露。全诗首句既以“柳青青”为“闻笛”营造了环境上的铺垫,那么岳阳城头的笛声应当也是《折杨柳》之曲。末句的“春心”指的就是倦客伤春之情。“满洞庭”一词让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无论是理解为这种情感伴随着笛声在烟波浩渺的湖面飞扬飘散,还是想象为客愁如同春天上涨的湖水般漫溢洞庭,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情致。巴陵洞庭一带,“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用“满”字实际上还概括了这个典型环境中众多“沦落人”的情感共鸣。这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时代在宦海沉浮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他们见柳伤情、望雁断魂、闻笛怆怀的共同心态。所有这些情感都寄托于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之中,通过绵密的章法自然组合,一气呵成,在艺术上也堪称高明。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以写景为主,但逐层推进,委婉地传达出诗人的春望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警语,读之悠然。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上二句即是“春心”,而笛中又有《折杨柳》曲,故于望中不觉春心遂满洞庭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春景深矣,雁当北归,庶几一寄乡书,今不见返,故云“入窅冥”也。想往既切,后闻笛声,能不动吾归心乎?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静公曰:如此风景,指点微妙,谁人会取!

明张揔《唐风怀》

# 唐贤绝句,风格句调铢两不失累费者,必推贾常侍。

林东海《历代诗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建《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下一篇:唐·李白《对酒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