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shī
èr
shǒu
èr

朝代:南北朝作者:范云浏览量:2
yān
xīn
fēng
hòu
yàn
chū
yún
zhōng
cǎo
jīn
chéng
xià
mén
fēng
bié
jūn
chū
mǎn
jūn
yuè
kōng
zhé
guì
héng
shān
běi
zhāi
lán
yuán
shuǐ
dōng
lán
zhāi
xīn
yān
guì
zhé
shuí
tōng

译文

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金城的衰草笼罩着寒雾,玉门的树叶在风里凋落。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分别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空明的月光下思念你。我从衡山的北面折来芳桂,又从沅水东岸摘下了兰花。可是采下的兰花芳桂时的情怀,又怎样传达呢。

逐句剖析

"孤烟起新丰":孤烟从新丰升起,

# 新丰:古县名治所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候雁出云中":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

# 云中:郡名。汉代云中郡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及山西西北一带。,候雁:雁在冬季飞来南方,夏初北归,来往有定时,所以称候雁。

"草低金城雾":金城的衰草笼罩着寒雾,

# 金城:汉昭帝始元六年所置郡名故城在今甘肃皋兰西北黄河北岸。,草低:草随风倾斜。

"木下玉门风":玉门的树叶在风里凋落。

# 玉门: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木下:树叶落下。

"别君河初满":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

# 河初满:指河水正满。

"思君月屡空":分别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空明的月光下思念你。

# 月屡空:是说经历无数次月圆月缺,夫妇团聚的愿望仍然落空。

"折桂衡山北":我从衡山的北面折来芳桂,

"摘兰沅水东":又从沅水东岸摘下了兰花。

# 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

"兰摘心焉寄":可是采下的兰花芳桂时的情怀,

"桂折意谁通":又怎样传达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诗二首(其二)》是南北朝范云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开篇借孤烟、候雁等意象,营造出辽阔又孤寂的氛围。随后,对自然景象展开描绘,呈现边地荒凉之态与季节交替之景,强化了离别的凄凉意味。紧接着,以河水初涨、明月空照,直白诉说离别后的深切相思。诗的末尾四句,以折桂、摘兰为喻,暗含对远方友人的深厚情谊,感慨友人离去后,心中情思无处寄托,无人能懂,尽显孤独失落。此诗将自然景象与象征手法精妙融合,深刻展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离别后的孤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仕宋、齐两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右仆射。后卒于任上,谥号为文。范云为齐梁文坛领袖人物之一,与谢朓、沈约等人同居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文俱工。钟嵘《诗品》将其与丘迟并列,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别诗》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历来被推为名句。代表作品有《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别诗二首(其二)》是南北朝范云所作,范云一生历经宋、齐、梁三个朝代。在永明年间,他曾肩负使命出使北魏,其才学与表现备受魏孝文帝赞誉。至于这首诗,究竟写给何人、创作于何时,皆已无从考证。不过,从诗的具体内容推断,极有可能与他出使北魏的这段经历存在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闺怨题材诗。描绘了一位思妇的形象,体现了她身处南国,却对塞北之人伤别怀远的绵绵情思。诗中通过对相关场景与心境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惆怅、哀怨的氛围,表达出思妇内心深沉的思念与牵挂,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孤独与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候雁出云中”将友人比作“候雁”,候鸟大雁具有随季节迁徙、居无定所的特点,以此比喻友人如同大雁这类候鸟一样,每年定期奔波于北方数地,形象地展现出友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象征:“孤烟起新丰”里的“孤烟”具有象征意义。“孤烟”在诗中不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更象征着友人身世孤单微贱。孤烟独自升起,在广阔天地间显得渺小而单薄,如同友人在世间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象征出友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卑微地位以及孤独无依的状态,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对友人命运的同情与怜惜。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作者巧妙地将确切的地名“新丰”与“云中”嵌入其中,却营造出一种迷离之感。“新丰”,作为汉时所置古县,地处今陕西临潼东北,“云中”在南北朝时治所位于今山西原平县西南。“孤烟”在此不仅描绘了一种孤独升起的烟雾之景,更隐喻着友人身世的孤单微贱,仿佛那缕在世间独自升腾的孤烟,渺小而无助。“候雁”则运用比喻手法,把友人比作定期迁徙的候鸟,暗示他如同大雁般,每年都要奔波辗转于北方数地,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生动地展现出友人漂泊生涯的艰辛与无奈。第二联“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继续以地名“金城”与“玉门”构建画面。“金城”古县治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玉门”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部,邻接内蒙古自治区。诗人笔下,金城弥漫着早寒的霜雾,使得草色都为之低伏,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态;玉门则狂风呼啸,树木在风中落叶萧萧,尽显荒凉。这两句不仅勾勒出边地的苦寒与萧瑟,更暗示友人的行踪延伸至此,他需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王事不辞辛劳,无暇安处。诗人通过对这四处地名相关景象的细腻描绘,饱含深情地刻画出友人出身庶族,却为了职责常年奔波于北方各地的形象,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深深的牵挂与怜惜之情。第三联“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诗人笔锋一转,从对友人行踪的描述过渡到对两人交谊及自身思念之情的抒发。“河初满”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节正值春汛,春水初涨,本应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刻,然而却面临着分离,为这份情感增添了一抹无奈与惆怅。“月屡空”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望月思友的心境,自古以来,望月怀人便是人之常情,可自从与友人分别后,即便明月依旧,却难再见到对方,在诗人眼中,月亮仿佛也变得苍白空濛,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此句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的独特感受,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在分别后的漫长时光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从未间断,每一次望月,心中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起,却又因无法相见而倍感失落。第四联诗人点明自己所处之地为衡山北、沅水东,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特意折桂摘兰。“折桂”与“摘兰”在传统文化里,常被赋予美好寓意,象征着纯洁、高尚的情感。此处诗人选取这两个行为,意在借桂与兰来寄托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通过描绘在山水间折桂摘兰的举动,展现出诗人内心细腻且真挚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诗意而深情的氛围。第五联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刚刚满怀深情折下的兰花与桂枝,此刻却因两人相隔甚远,不知该如何寄给友人,心中的情意也无法传达给对方。“焉寄”与“谁通”,以反问的形式,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这种无奈并非一般的遗憾,而是在深深思念之下,因空间距离产生的无力感,使得诗人的情感瞬间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以思念友人这一常见主题入笔,但其表达方式极为细腻委婉,字里行间蕴含诸多言外之意。诗中语言清丽典雅,于齐、梁时期的诗作中,亦堪称上乘之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佚名《华山畿·啼相忆》

下一篇:南北朝·江淹《古离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