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迅且浊":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
# 迅:疾速,急疾。
"汤汤不可陵":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 陵:超越,越过。,汤汤:水势浩大貌。
"桧楫难为榜":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
# 榜:船桨。,桧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
"松舟才自胜":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庭偃旧木":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
# 偃:倒伏。,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
"荒畴余故塍":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 故塍:过去的田埂。
"不睹行人迹":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
"但见狐兔兴":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 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寄言河上老":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
# 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
"此水何当澄":这浊水何时才能澄清啊。
# 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平。,何:何时。
南朝齐梁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仕宋、齐两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右仆射。后卒于任上,谥号为文。范云为齐梁文坛领袖人物之一,与谢朓、沈约等人同居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文俱工。钟嵘《诗品》将其与丘迟并列,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别诗》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历来被推为名句。代表作品有《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渡黄河》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行诗。全诗通过描写渡黄河的经历,描绘了黄河水流湍急、渡河艰险的情景以及黄河岸边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生民涂炭的伤感与同情,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澄清天下、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四句描绘渡河情景。“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便如巨椽挥墨,勾勒出黄河雄浑壮阔又暗藏凶险的磅礴气势——水流湍急汹涌,浊浪翻滚,那浩浩荡荡的态势令人望而生畏。“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诗人在此进一步渲染:即便是坚硬的桧木做成的船桨,驾驭起来都倍感吃力;质地坚实的松木舟,也只能勉强承载渡河之重。寥寥数语,河水的汹涌澎湃、渡河的艰难险阻便跃然纸上。诗的中间四句转而描绘岸畔景象。“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入目之处,庭院荒芜空寂,老旧的树木横斜倒伏,似将倾颓;田野一片萧索,往昔的田埂畦垄虽依稀可辨,却难掩荒芜破败之态。“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举目四望,不见丝毫行人踪迹,唯有狐兔肆意横行。这幅村落图景,与《古诗·十五从军征》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荒芜之景如出一辙,真实呈现出异族政权统治下民生凋敝的惨状。字里行间,作者伤感、同情与愤慨交织的复杂心绪,如暗流涌动。此处“狐兔”既如实描绘所见,亦暗喻异族统治者的肆意妄为。由此回溯前文对黄河的描写,似有深层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恰似北中国沦陷后的混乱与动荡。南宋张元干在《贺新郎》中“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的词句,同样以水喻时局之变,以狐兔比异族之祸,抒发中原沦陷的愤慨之情。诗的尾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因前文对渡河艰难的细致刻画,此句的出现自然流畅;又因对社会凋敝、百姓困苦的生动描写,更显其饱含深情、掷地有声。短短十字,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展露无遗。值得一提的是,“河上老”或许化用了河上公的典故。据葛洪《神仙传》记载,河上公隐居黄河之滨,能预知未来。诗人将殷切期盼“寄言”于这位具有神秘色彩、能决疑释惑的人物,更凸显出他渴望天下太平、时局清明的急切心情。此处用典不着痕迹,浑然天成,足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4. 作品点评
在南朝诗歌的创作领域中,以“渡黄河”为题材的作品极为鲜见。范云凭借亲身北行的经历,将旅途之中的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澄清天下的壮志豪情。彼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众多醉心于追名逐利之徒,早已忘却中原故土沦陷之痛,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所慨叹的“江左沉酣求名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此诗的问世,更显弥足珍贵,宛如一束刺破沉闷诗坛的光芒,映照出诗人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与非凡的胸襟气魄。
#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冲决千里。河水泛滥,毁坏了田地庐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真实地反映了黄河的面貌,表现了诗人对受灾人民的同情,以及盼望黄河澄清的美好理想。
现代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满江、胡光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1)》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团扇歌》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对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