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水澄夜氛":桂水使夜晚的气氛澄澈,
# 夜氛:夜气。,澄:澄清。,桂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向东北流入湘江。
"楚山清晓云":楚山清晨的云霭清明。
# 楚山:泛指湖南一带楚地的山峦。此句说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秋风两乡怨":秋风使身处两乡的人充满哀怨,
# 两乡:各处异乡。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约的去处。
"秋月千里分":秋月将两人分隔在千里之外。
# 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这两句说在秋风萧瑟、秋月高照的时候,知心的朋友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面对秋风秋月,倍感离别的惆怅。
"寒枝宁共采":寒枝怎能再共同采摘,
# 宁: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寒枝:秋夜中的树枝。
"霜猿行独闻":友人独行只能听到霜猿啼叫,
# 霜猿:霜天的猿啼声。此句言霜天的啼猿远行者将要独自听到。此句隐用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的意境:“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扪萝正意我":友人手抚藤萝时正想起我,
# 扪萝:抚萝。萝即松萝。这句设想分手后沈约在远方正抚萝思念自己。
"折桂方思君":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 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对沈约的思念。,折桂:折取桂枝。
南朝齐梁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仕宋、齐两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右仆射。后卒于任上,谥号为文。范云为齐梁文坛领袖人物之一,与谢朓、沈约等人同居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文俱工。钟嵘《诗品》将其与丘迟并列,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别诗》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历来被推为名句。代表作品有《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在秋夜为沈记室送别的场景,通过描写秋夜送别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对友人孤寂旅途的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渲染:“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诗人通过对“桂水”“夜氛”“楚山”“晓云”等意象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澄澈、清幽的氛围,为送别营造出静谧、安详的环境,烘托出离别的情绪。同时,“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中“秋风”“秋月”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两地相思的怨愁氛围,强化了离别的哀愁与思念之情。想象:“楚山清晓云”:此句是对友人离别后行程中清晨楚山云雾缭绕景象的想象。诗人通过描绘这样一幅画面,展现出友人即将踏上的路途,在对景色的想象中寄托了对友人的牵挂。借景抒情:“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以澄澈的桂水、清朗的楚山之景,为送别奠定了清幽的基调,在景中融入了离别的愁绪,委婉地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凝练笔触勾勒出静谧悠远的送别情境。“桂水”意象的运用,为这场离别镀上一层温婉柔和的光晕。不同于传统送别诗对场景与心绪的细致铺陈,范云仅以寥寥数语点染别时氛围,便将笔触转向对友人次日启程的想象。在他的诗境中,启程时分晴空澄澈,朗日高悬,一扫离别的凄清之感。作为青年时期的创作,此诗挣脱了伤离悲别的固有窠臼,以清新流丽的笔调,展现出轻盈洒脱的离别姿态,恰如沈约在《别范安成》中所言“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尽显少年人的豁达与意气。然而,受“五伦”观念浸润的中国人,面对挚友分离,心底总难免泛起愁思,正如“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所道尽的复杂情愫。颔联“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形成精妙对仗。前句借秋风寄寓两地相思的怅惘,后句以秋月象征心灵的遥相呼应,与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境异曲同工,将空间阻隔与情感共鸣的辩证关系娓娓道来。前两联中,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自然过渡到颈联对过往与未来的叙写。颈联“寒枝宁共采”回溯二人往昔相伴的时光,“霜猿行独闻”则预想友人独行旅途中的孤寂,虽未正面描绘送别场景,却在景、情、事的交织中,将离情别绪层层渗透。诗人更借此点明,形体的分离只是表象,精神的契合才是友情的本质。尾联“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以互诉衷肠之姿收束全篇。“扪萝”“折桂”既承接“寒枝”意象,又暗合开篇“桂水”“楚山”,形成巧妙的呼应。而“正意”二字的异文之争——“忽遗”“勿遗”与“正意”相较,“忽遗我”暗含被遗忘的失落,与全诗基调相悖;“勿遗”虽表期许,却不及“正意我”所传达的心意相通之妙。从范云诗歌的整体风格来看,其结句惯用彼我、今昔对照的手法,如《当对酒》中“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别诗》里“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等。在此诗中,唯有“扪萝正意我”与“折桂方思君”对仗工稳,最能彰显其诗歌在句法与结构上的独特匠心。
4. 作品点评
在诗歌创作手法上,《送沈记室夜别》别具一格,每一句都蕴含着诗意的转折。同样以“转”为特色,沈约的《别范安成》被沈德潜于《古诗源》卷十二赞为“句句转”,其呈现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递进式转折;而范云此诗却另辟蹊径,采用句句回环的独特方式。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布局与句式构造,正是范云诗歌风格的鲜明标识。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范云诗作“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精准地概括了其诗歌风格的整体特质。尽管《送沈记室夜别》属于范云的早期创作,但从中已然能够清晰地窥见,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在此已初见端倪,为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此诗堪称“永明体”的代表作。五言八句,两两对仗。除第四句平扶不调,四、五两句失粘,五六两句失对外,几乎与唐代成熟的五青津诗没有差别。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颜邦逸
# 统观全诗,对送别情景不着一笔,而全由别后情景的想象发挥开去,构思新颖,角度别致。八句两两对仗,层层推进,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明显表现出“永明体”所加的影响。单就送别诗而言,也堪称情真意切,想象动人,不失为一首别开生面的好诗。
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李德身
# 这首诗写景寄情,把深沉的感情同特定的景物结合起来,使感情的表达显得真挚而细腻,这是写送别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嘉耀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金谷聚》
下一篇:南北朝·佚名《华山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