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沙四面平":寒沙在四野平铺展开,一望无际,
"飞雪千里惊":千里飞雪漫天狂舞,令人心惊。
"风断阴山树":凛冽的大风仿佛要吹断阴山的树木,
"雾失交河城":浓雾弥漫,让交河城消失不见。
"朝驱左贤阵":清晨就向匈奴左贤王的阵地进军,
"夜薄休屠营":夜晚逼近休屠王的营地。
"昔事前军幕":昔日我在前辈将领的帐下做事,
"今逐嫖姚兵":如今追随像霍去病那样的猛将出征。
"失道刑既重":迷失道路的刑罚十分严重,
"迟留法未轻":行动迟缓滞留不前的惩处也不轻。
"所赖今天子":所幸当今的天子圣明,
"汉道日休明":汉朝的国势一天天美好昌明。
南朝齐梁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仕宋、齐两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右仆射。后卒于任上,谥号为文。范云为齐梁文坛领袖人物之一,与谢朓、沈约等人同居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文俱工。钟嵘《诗品》将其与丘迟并列,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别诗》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历来被推为名句。代表作品有《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塞外寒沙飞雪、风断雾失的严酷景象,以及朝驱夜袭征战匈奴的场景,还提及军法的严苛,借汉代边塞征战之事,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军戎生涯的向往,以及对朝廷清明、国力强盛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寒沙四面平”描绘飞沙静歇填平丘谷,是静景中寓动势;“千里飞雪惊”写飞雪纷扬,是动中见静,让荒寂瀚漠被笼盖,动静结合展现塞外严冬苍茫凛冽。烘托:“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通过叙述主人公追随名将经历,烘托出身为名将部属的自豪感,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以豪放且极具张力的笔触,勾勒出塞外严冬的雄浑苍茫之景。“寒沙四面平”,在诗人的笔下,飞沙不再是无序的肆虐,而是在涌动后归于平静,瞬间填平了四野的丘谷。这一描写在静态的画面中蕴含着动态的力量,仿佛能让人看到沙浪的翻滚与平息,尽显塞外沙海的磅礴气势。“千里飞雪惊”,则于动态的飞雪之中凸显出一种静谧。纷飞的雪花刹那间笼罩了广袤无垠的瀚漠,营造出一种辽阔到极致的境界。“惊”字堪称神来之笔,它不仅描绘出塞外飞雪的磅礴与凛冽,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楚辞・招魂》中所描绘的那般“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心生惊骇。紧接着“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与纵深感。阴山之上,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狂风的肆虐下,高大的枝干被无情折断,让人感受到塞外狂风的凶猛与凛冽。交河城在雾气的弥漫中,如同虚幻的海市蜃楼般消失不见,增添了一种神秘而虚幻的氛围。从阴山到交河城,跨越了遥远的空间距离,诗人却凭借“风断”“雾失”巧妙衔接,不仅凸显了塞外地域的广袤无垠,更为即将登场的士卒征战增添了一份豪迈壮阔与神秘莫测的色彩。这四句诗,以景为幕,为下文的征战叙事奠定了雄浑悲壮的基调。“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诗人的笔触从宏大的塞外雪景转而聚焦于激烈的征战场景。“朝驱左贤阵”,巧妙化用飞将军李广的英勇事迹。据《史记》记载,李广曾率四千骑兵直面匈奴左贤王数倍于己的强大兵力。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李广沉着布阵,面对如暴雨般密集的匈奴箭矢,他意气自若,以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力挽狂澜,直至援军赶到成功突围。诗句虽寥寥数字,却将这场激战的紧张与壮烈展现得淋漓尽致。“夜薄休屠营”,则生动再现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辉煌远征。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千里奔袭,一路势如破竹,杀敌无数,威名远扬。诗人以“朝驱”“夜薄”将这两场在时间上相隔数年的战役紧凑相连,极大地强化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氛围,让出征健儿勇往直前、勇挫强敌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令人读来热血沸腾。随后“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犹如一条丝线,巧妙地串联起上文的英勇战事。它生动地描绘出主人公先后追随李广、霍去病两位名将,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不凡经历。语气沉稳而坚定,字里行间满溢着作为名将部属的骄傲与自豪,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金戈铁马岁月中的荣耀与担当,进一步丰满了诗中征战者的形象,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笔锋陡然一转,为豪迈的军戎生涯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失道刑既重”,讲述李广晚年的悲惨遭遇,他因迷失道路而被卫青追究罪责,最终含愤自尽,令人唏嘘不已。“迟留法未轻”,则提及博望侯张骞因行军迟留,险些被处斩。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军法的严苛无情,即使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一旦犯错也难以逃脱惩处。这种悲壮与前文的豪迈相互交织,让塞外征战的历史画卷更加真实、丰满,也更具感染力,使这段军戎生活显得愈发可歌可泣,在诗人的眼中,也更具浪漫与传奇色彩。诗的结尾“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诗人将情感的潮水引向对汉武帝的赞美。汉代边塞征战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英明决策。他的果断与魄力,成就了汉代军事的强盛与荣耀。诗人在诗中对汉武帝的赞叹,表面上是对汉代历史的回顾与敬仰,然而联系其所处的齐梁时代,朝廷孱弱,面对北方异族的侵扰只能被动防御,这一赞叹中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当下朝廷的深切期许与无限感慨,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整首诗的情感深度与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或许因长久安居江左,沉醉于青山绿水之间,难闻飞骑破敌、角马嘶鸣之音,南朝那些胸怀壮志的文人士子,常对汉人远赴塞外、建功立业的军戎生活满怀憧憬。于是,模仿“古诗”、叙写汉时战事,借此抒发自身抱负与感慨,成了他们创作诗歌的一大偏好。范云此诗,以“效古”为题,仿若扭转时空,将自己置身于六百年前那战火纷飞、紧张忙碌的边塞征战之中。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江南弄·采莲曲》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洛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