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o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范云浏览量:2
hán
shā
miàn
píng
fēi
xuě
qiān
jīng
fēng
duàn
yīn
shān
shù
shī
jiāo
chéng
cháo
zuǒ
xián
zhèn
báo
xiū
yíng
shì
qián
jūn
jīn
zhú
piáo
yáo
bīng
shī
dào
xíng
zhòng
chí
liú
wèi
qīng
suǒ
lài
jīn
tiān
hàn
dào
xiū
míng

译文

寒沙在四野平铺展开,一望无际,千里飞雪漫天狂舞,令人心惊。凛冽的大风仿佛要吹断阴山的树木,浓雾弥漫,让交河城消失不见。清晨就向匈奴左贤王的阵地进军,夜晚逼近休屠王的营地。昔日我在前辈将领的帐下做事,如今追随像霍去病那样的猛将出征。迷失道路的刑罚十分严重,行动迟缓滞留不前的惩处也不轻。所幸当今的天子圣明,汉朝的国势一天天美好昌明。

逐句剖析

"寒沙四面平":寒沙在四野平铺展开,一望无际,

"飞雪千里惊":千里飞雪漫天狂舞,令人心惊。

"风断阴山树":凛冽的大风仿佛要吹断阴山的树木,

"雾失交河城":浓雾弥漫,让交河城消失不见。

"朝驱左贤阵":清晨就向匈奴左贤王的阵地进军,

"夜薄休屠营":夜晚逼近休屠王的营地。

"昔事前军幕":昔日我在前辈将领的帐下做事,

"今逐嫖姚兵":如今追随像霍去病那样的猛将出征。

"失道刑既重":迷失道路的刑罚十分严重,

"迟留法未轻":行动迟缓滞留不前的惩处也不轻。

"所赖今天子":所幸当今的天子圣明,

"汉道日休明":汉朝的国势一天天美好昌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效古诗》是南朝齐梁时期范云所作的五言诗,收录于《昭明文选》。诗中描绘了寒沙飞雪、风雾肆虐的边塞景象,呈现朝驱夜袭的征战画面,还提及军法之严,借西汉边塞战事,抒发自身怀抱感慨。写作手法丰富,首联“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等运用白描,勾勒出雄浑壮阔又肃杀的塞外风光;中间叙事简洁明快,节奏紧凑。体现了南朝诗歌在题材拓展上的尝试,于描绘战事中流露对国家昌明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仕宋、齐两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右仆射。后卒于任上,谥号为文。范云为齐梁文坛领袖人物之一,与谢朓、沈约等人同居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文俱工。钟嵘《诗品》将其与丘迟并列,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别诗》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历来被推为名句。代表作品有《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塞外寒沙飞雪、风断雾失的严酷景象,以及朝驱夜袭征战匈奴的场景,还提及军法的严苛,借汉代边塞征战之事,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军戎生涯的向往,以及对朝廷清明、国力强盛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寒沙四面平”描绘飞沙静歇填平丘谷,是静景中寓动势;“千里飞雪惊”写飞雪纷扬,是动中见静,让荒寂瀚漠被笼盖,动静结合展现塞外严冬苍茫凛冽。烘托:“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通过叙述主人公追随名将经历,烘托出身为名将部属的自豪感,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以豪放且极具张力的笔触,勾勒出塞外严冬的雄浑苍茫之景。“寒沙四面平”,在诗人的笔下,飞沙不再是无序的肆虐,而是在涌动后归于平静,瞬间填平了四野的丘谷。这一描写在静态的画面中蕴含着动态的力量,仿佛能让人看到沙浪的翻滚与平息,尽显塞外沙海的磅礴气势。“千里飞雪惊”,则于动态的飞雪之中凸显出一种静谧。纷飞的雪花刹那间笼罩了广袤无垠的瀚漠,营造出一种辽阔到极致的境界。“惊”字堪称神来之笔,它不仅描绘出塞外飞雪的磅礴与凛冽,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楚辞・招魂》中所描绘的那般“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心生惊骇。紧接着“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与纵深感。阴山之上,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狂风的肆虐下,高大的枝干被无情折断,让人感受到塞外狂风的凶猛与凛冽。交河城在雾气的弥漫中,如同虚幻的海市蜃楼般消失不见,增添了一种神秘而虚幻的氛围。从阴山到交河城,跨越了遥远的空间距离,诗人却凭借“风断”“雾失”巧妙衔接,不仅凸显了塞外地域的广袤无垠,更为即将登场的士卒征战增添了一份豪迈壮阔与神秘莫测的色彩。这四句诗,以景为幕,为下文的征战叙事奠定了雄浑悲壮的基调。“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诗人的笔触从宏大的塞外雪景转而聚焦于激烈的征战场景。“朝驱左贤阵”,巧妙化用飞将军李广的英勇事迹。据《史记》记载,李广曾率四千骑兵直面匈奴左贤王数倍于己的强大兵力。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李广沉着布阵,面对如暴雨般密集的匈奴箭矢,他意气自若,以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力挽狂澜,直至援军赶到成功突围。诗句虽寥寥数字,却将这场激战的紧张与壮烈展现得淋漓尽致。“夜薄休屠营”,则生动再现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辉煌远征。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千里奔袭,一路势如破竹,杀敌无数,威名远扬。诗人以“朝驱”“夜薄”将这两场在时间上相隔数年的战役紧凑相连,极大地强化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氛围,让出征健儿勇往直前、勇挫强敌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令人读来热血沸腾。随后“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犹如一条丝线,巧妙地串联起上文的英勇战事。它生动地描绘出主人公先后追随李广、霍去病两位名将,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不凡经历。语气沉稳而坚定,字里行间满溢着作为名将部属的骄傲与自豪,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金戈铁马岁月中的荣耀与担当,进一步丰满了诗中征战者的形象,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笔锋陡然一转,为豪迈的军戎生涯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失道刑既重”,讲述李广晚年的悲惨遭遇,他因迷失道路而被卫青追究罪责,最终含愤自尽,令人唏嘘不已。“迟留法未轻”,则提及博望侯张骞因行军迟留,险些被处斩。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军法的严苛无情,即使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一旦犯错也难以逃脱惩处。这种悲壮与前文的豪迈相互交织,让塞外征战的历史画卷更加真实、丰满,也更具感染力,使这段军戎生活显得愈发可歌可泣,在诗人的眼中,也更具浪漫与传奇色彩。诗的结尾“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诗人将情感的潮水引向对汉武帝的赞美。汉代边塞征战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英明决策。他的果断与魄力,成就了汉代军事的强盛与荣耀。诗人在诗中对汉武帝的赞叹,表面上是对汉代历史的回顾与敬仰,然而联系其所处的齐梁时代,朝廷孱弱,面对北方异族的侵扰只能被动防御,这一赞叹中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当下朝廷的深切期许与无限感慨,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整首诗的情感深度与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或许因长久安居江左,沉醉于青山绿水之间,难闻飞骑破敌、角马嘶鸣之音,南朝那些胸怀壮志的文人士子,常对汉人远赴塞外、建功立业的军戎生活满怀憧憬。于是,模仿“古诗”、叙写汉时战事,借此抒发自身抱负与感慨,成了他们创作诗歌的一大偏好。范云此诗,以“效古”为题,仿若扭转时空,将自己置身于六百年前那战火纷飞、紧张忙碌的边塞征战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江南弄·采莲曲》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洛阳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