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带值明后":衣冠整洁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们才高志大,
# 明后:明君,谓秦穆公。,束带:整饰衣服,表示端庄。《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顾盼流辉光":一顾一盼都光彩四射。
# 辉光:光辉;光彩。《汉书·李寻传》:“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
"一心在陈力":他们竭尽全力辅助朝政,
"鼎列夸四方":使秦国与列国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称颂。
# 鼎列:鼎足而列。
"款款效忠信":三良效忠穆公恳切殷勤忠诚不二,
# 款款:诚恳;忠实。《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恩义皎如霜":君臣间恩礼情义就像秋霜般洁净。
"生时亮同体":穆公在生时同三良就像一个人一样,
# 生时:活着的时候;生前。
"死没宁分张":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 分张:分离,离散。《宋书·王微传》:“昔仕京师,分张六旬耳。”,死没:死亡。《后汉书·独行传·李善》:“建武中疫疾,元(李元)家相继死没。”
"壮躯闭幽隧":壮士之躯埋闭在幽深墓道,
# 幽隧:墓道。
"猛志填黄肠":勇猛之志只得填充在棺木中。
# 黄肠:指棺木。《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
"殉死礼所非":人死陪葬不是礼义之举,
# 殉死:陪同死亡。汉王粲《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况乃用其良":况且还是用他的忠信良臣。
# 况乃:何况;况且;而且。《后汉书·王符传》:“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
"霸基弊不振":霸主的基业于是乎衰败不振,
"晋楚更张皇":而晋楚的国势趁此壮大兴隆。
# 张皇:张大、扩大。
"疾病命固乱":被疾病搞迷乱了,遗命不需要遵从,
"魏氏言有章":魏武子之所以不从父命,以人为殉。
"从邪陷厥父":康公遵从非礼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
# 厥父:他的父亲,指秦穆公。,从邪:指殉葬之作法。
"吾欲讨彼狂":我想揭竿而起讨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 彼狂:指秦穆公子康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刺秦康公而美三良,表现出对唐宪宗信谗言而贬贤行为的批判,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孤愤之情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前八句“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以装束与神采勾勒三良(子车奄息、仲行、鍼虎)追随秦穆公的英武形象,“明后”暗赞穆公贤明,“流辉光”尽显臣子意气风发。“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直抒三良一心为国效力的赤诚,仿佛能想见他们位列朝堂、辅佐君主称霸四方的壮志。“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以“款款”叠词强化忠诚之恳切,“恩义皎如霜”将君臣情谊比作寒霜般纯洁坚定,为后文殉葬悲剧埋下情感伏笔。“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是三良忠君的核心宣言——生前既与君同体,死后怎肯分离?这种“同生共死”的信念,既显忠义,亦为悲剧命运铺垫。中四句“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笔锋骤转,以“幽隧”“黄肠”(代指墓穴)描绘三良壮年殉葬的惨烈场景,“猛志”犹存却葬身黄土,悲壮感直击人心。“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直接点明殉葬违背礼制,更痛惜三良作为国之良才却遭此横祸。柳宗元以“礼所非”批判殉葬制度的残酷,“用其良”则凸显人才被埋没的悲愤,情感从颂赞转为沉痛谴责。后六句“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追溯秦国霸业因殉葬制度而衰败,反观晋楚诸国却日益强盛,借历史对比揭示制度弊端。“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暗指秦穆公临终遗命本属昏乱,而《魏风·黄鸟》早已明确谴责殉葬(“言有章”),为三良鸣不平。“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将批判推向高潮:三良若顺从昏命殉葬,便是“陷父于邪”,而柳宗元直言“欲讨彼狂”,既斥穆公之“狂”,亦借古讽今,影射现实中君主滥用人才、制度摧残贤良的现象,将个人悲叹升华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 此诗(指柳诗《咏史》)以燕惠王比宪宗,……下《三良》篇亦有指斥。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柳宗元的《咏三良》一诗的写作是失败的。
现代学者高平《柳宗元<咏三良>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