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zhē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沈约浏览量:2
qín
zhēng
jué
diào
zhù
yáng
qīng
xián
gāo
zhāng
duàn
shēng
suí
miào
zhǐ
wén
yīn
rào
liáng
nìng
zhī
yán

译文

秦地的古筝流淌出绝妙曲调,玉制的弦柱奏响清亮乐曲。琴弦随高音绷紧似将断绝,乐声在妙手拨弄下续续相连。只听见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谁能知奏筝人容颜美如玉。

逐句剖析

"秦筝吐绝调":秦地的古筝流淌出绝妙曲调,

# 绝调:即久已中绝失传的曲调,它又与次句的“清曲”为互文,言乐曲之清越绝伦,极为动听。,秦筝:一种古弹拨乐器,战国时流行于西秦,故称“秦筝”。

"玉柱扬清曲":玉制的弦柱奏响清亮乐曲。

# 玉柱:指支撑筝弦之物。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之高低。这里“玉柱”指代秦筝。

"弦依高张断":琴弦随高音绷紧似将断绝,

"声随妙指续":乐声在妙手拨弄下续续相连。

"徒闻音绕梁":只听见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宁知颜如玉":谁能知奏筝人容颜美如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筝诗》是南朝诗人沈约创作的诗作。诗中聚焦弹筝场景,前四句以“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等句,细致刻画弹筝女子技艺娴熟,所奏筝曲抑扬顿挫、清越悠扬,展现其高超的音乐表现力;末句“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则笔锋一转,由乐声的动人引申至对奏乐者的观照,以“颜如玉”与“音绕梁”的关联,暗叹世人或只留意女子外在容貌,而忽略其内在才情与音乐中蕴含的深意,流露出对重表轻里现象的微妙惋惜。全诗语言凝练,借咏筝之题,将对音乐艺术的描摹与对人物内在的关注相结合,体现了南朝文人咏物诗体物细腻、寄寓情志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围绕秦筝展开,描绘了筝以玉柱弹出清越曲调,琴弦紧绷、妙指拨弦间乐声流转的情景,化用“音绕梁”典故侧面烘托筝声动听,同时以“宁知颜如玉”引发对奏筝者的想象。全诗通过对古筝演奏过程与美妙乐声的刻画,展现出音乐艺术之美,表达了对秦筝及其演奏的欣赏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句,巧用“余音绕梁”典故。该典故原指韩娥歌声美妙,余音萦绕屋梁,三日不绝。诗中作者化用此典,以“徒闻”表明人们只听闻筝声悠扬悦耳,如同绕梁之音;通过“宁知”转折,引发对奏筝者容颜的想象,将听觉感受与视觉联想相结合,从侧面烘托出筝声的动人,同时暗含对奏筝者的欣赏,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互文:“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弦”与“声”相互补充、彼此渗透,并非单指琴弦或乐声,而是共同描绘出在手指拨动下,弦音时而高亢紧绷、时而绵延不绝的演奏状态,使诗句表意更为凝练丰富,生动展现出秦筝演奏时的美妙情境。

3. 分段赏析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二句中,“弦”与“声”互文见义,同指弦音。“高张”状写琴弦紧绷之态,“断”与“续”形成对文,呈现音乐的休止与延续。前句聚焦筝弦的张力,后句刻画指尖的灵动,弦的“高张”与指的拨弄相互映衬,将弹筝者“罗袖飘纚拂雕桐”的演奏场景宛然展现,足见其指法娴熟、技艺精湛。这种演奏本身便传递出独特的艺术感受。​诗人巧妙借助视觉层面弦与指的动态变化,来呈现听觉层面的音乐效果。读者可从中领略到乐曲的丰富层次:时而弦急调繁、繁音错杂,时而音断弦寂、万籁俱静,继而纤指轻拂、清音再起。旋律的缓急断续间,复杂的音乐情绪与形象得以展现,进一步呼应前文“绝调”“清曲”的意涵。此段未着一笔正面摹写乐声之美,却通过物象的转换与动作的勾勒,在省却笔墨的同时,赋予读者广阔的联想空间,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巧。​前四句由听觉体验过渡到视觉观察,从乐声延伸至乐器(筝弦)再到演奏者,意涵丰富而运笔自然,至此“听筝”的描写暂告段落,笔锋转向诗人的感慨。​结尾“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二句,以议论兼喟叹的笔法收束。“音绕梁”化用《列子・汤问》“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的典故,总括前文对筝曲之美的铺陈。然诗人笔锋陡转,以“徒闻”二字转折,接以“宁知”引出“颜如玉”。表面写弹筝女容貌美丽,实则暗指其心性芳洁、才华出众。诗人借此慨叹世人往往只知欣赏乐声之美,却难识演奏者内在之美。能赏曲者未必是知音,这种遗憾与不平,既道出弹筝女的孤寂,亦隐含诗人自身的感怀。沈约《咏箎诗》结尾“曲中有深意,丹诚君讵知”,与本篇结句立意相近,相较之下,此句以“徒闻”“宁知“的委婉表达,更显辞情含蓄、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沈约此诗摒弃浮华雕琢,以朴素笔触勾勒精妙意境,行文流畅自然,韵致悠长。字句间暗含幽微之情,充分体现出钟嵘《诗品》所言“长于清怨”的艺术特质。正如清人沈德潜于《古诗源·例言》中所述,“隐侯短制,犹存古体”,指的就是这类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代淮南》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夜宿石门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