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披香殿":早晨从披香殿出发,
# 披香殿:汉时后宫的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夕济汾阴河":晚上到了济汾阴河留宿。
# 汾阴: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因在汾水之南而名。汉武帝时曾于此得宝鼎。汾阴河,似指汾水。,济:渡。
"于兹怀九逝":此时已远离故乡离匈奴更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
# 怀九逝:指因行程渐远而伤怀。怀:怀念。胸怀。九逝:形容行程已很远。,于兹:在这时,即离宫北上,渡过汾水之时。
"自此敛双蛾":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
# 敛双蛾:收聚双眉,愁貌。敛,收敛,紧皱。双蛾:指女子双眉。
"沾妆疑湛露":沾在粉妆上的泪水犹如浓重的露水,
# 湛露:浓重的露水。,疑:一作如。,沾妆:接触化妆。
"绕臆状流波":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
# 流波:流水,川流不息。比喻晶莹流转的眼波。,状:形状似。,绕臆:绕心得胸臆,缠绕的臆想。绕:围绕,萦绕。
"日见奔沙起":每天可见之处风沙奔腾,
# 奔沙:奔腾的风沙。
"稍觉转蓬多":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处可见。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稍觉:逐渐觉得。稍,渐渐地。
"胡风犯肌骨":寒冷的风直刺人肌骨,
# 犯肌骨:刺人肌骨。肌骨:肌肤和骨头。,胡风:寒风、西北风。胡,一作朔。
"非直伤绮罗":不只侵透了身上的衣服。
# 伤绮罗:侵透了身上的衣服。,非直:不是直接。
"衔涕试南望":含泪回头向南边遥望,
# 试:尝试。,衔涕:含着泪涕。
"关山郁嵯峨":关山高峻郁郁葱葱。
# 嵯峨:高峻的样子,形容关山。,郁:郁郁葱葱
"始作阳春曲":开始做一首阳春曲子,
# 阳春曲:古曲。
"终成苦寒歌":最后却做成苦寒歌。
# 苦寒歌:古词牌。
"惟有三五夜":南归无望,只能每月十五的夜晚,
# 三五夜:农历十五日的夜晚。三五:十五,半月。
"明月暂经过":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相思之情。
# 暂:短暂。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描绘了王昭君早晨从披香殿出发,傍晚渡过汾阴河,远离汉宫。途中满怀哀伤,自此愁眉不展,表达了王昭君出塞的悲伤、思乡之情以及塞外生活的孤苦哀怨。
2. 写作手法
铺陈:“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先总写其心怀忧惧、愁眉不展;接着“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以细节铺陈深化悲情,泪水沾湿妆容,仿佛晨露凝结,忧愁萦绕心间,恰似流水起伏,用“湛露”“流波”将抽象的“泪”与“愁”具象化,让悲伤更可感知。烘托:“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以“奔沙”“转蓬”的动态景象,勾勒出黄沙漫天、飞蓬无依的苍凉画面,“奔沙”遮天蔽日,暗示环境的恶劣;“转蓬”随风漂泊,恰如昭君远离故土、无枝可依的命运,物与人的处境相互烘托,孤独感自然流露。“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更以触觉感受深化烘托,胡风不仅吹裂了华美的衣物,更穿透肌肤、刺痛骨骼,这种“衣物之伤”到“肌骨之痛”的递进,既写出北方气候的酷寒,更烘托出昭君在异域无遮无蔽的生理痛苦与心理寒凉,连基本的温暖都无法保障,更显其远离故国的孤苦无援。象征:“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中,“阳春曲”原指格调明快、意境温暖的乐曲,此处象征昭君在汉廷时虽为宫妃,却仍有故土的温暖与安宁,也暗指其最初对未来的微弱期许;“苦寒歌”则以“苦寒”直接点出乐曲的悲苦基调,象征昭君抵达胡地后,被酷寒环境与思乡之痛裹挟,心境从最初的平和转为深重的悲戚。
3. 分段赏析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这首诗以昭君辞别故土、北上与匈奴和亲为开篇。“披香殿”本是汉代后宫的宫殿名,“汾阴河”则疑似指代汾水,地处今山西省境内。尽管昭君北上途中是否真的渡过汾水已无从考证,但作者特意将“汾阴河”与前句“披香殿”对举,核心用意在于暗示昭君已远离中原故土,踏入北方边远之地,地域的转换既标志着行程逐渐远去,也意味着周遭风物已然改变,全诗所要抒发的离愁别恨,也由此自然引出。紧接着的四句,笔锋一转,开始描摹昭君的痛苦情状。“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二句,写昭君离开汉宫北上,渡过汾水后,离匈奴越来越近,内心的惊惧与不舍让她几乎魂不守舍,从此便紧锁双眉,满心愁苦难以排解。“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则聚焦于昭君忧伤的容貌:粉妆上沾着的泪珠,宛如浓重的晨露;萦绕眼眶的泪水,又像流动的水波般连绵不绝。齐梁时期的多数诗人,都有一种共同倾向,热衷于精致细腻的描摹刻画,且不惜笔墨、务求详尽,以此展现自身在炼字绘景上的才思。沈约这四句诗便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过,这类精细刻画有时会因过于繁复,导致诗歌显得板滞堆砌,失去灵动流转的美感。尽管沈约这四句诗辞藻工整华丽,但语义上已略显重复;好在他并未继续铺陈下去,才未让诗歌陷入风格平弱、结构臃肿的境地。“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从“日见奔沙起”开始的四句诗,着重描绘了昭君北上途中的沿途景象。随着行程一天天推进,距离故土越来越远,大漠之中时常扬起漫天黄沙,就连随风飘荡的蓬草,也愈发多见。塞外凛冽的寒风更显肆虐,它不仅穿透了昭君身上华美的绮罗衣衫,更直刺肌骨,带来刺骨的寒意。这四句诗生动展现出大漠的苍凉与萧瑟:奔沙漫天、胡风呼啸的景象,让人深切感受到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而那无依无靠、随风飘转的蓬草,更像极了昭君的处境,愈发衬托出她远离故土、飘零异域的无尽哀怨。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日见”“稍觉”这两个词,细腻又委婉地刻画了从汉地进入胡地时,沿途景物的渐变过程,以及这种变化对昭君内心产生的微妙影响;同时,奔沙、转蓬等意象的运用,也极好地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让情感表达更显深沉。“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昭君一路前行,离故土日渐遥远,眼中所见又全是与故国截然不同的景象,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二句,便刻画了她含泪向南遥望的模样,可重重关山横亘阻隔,故乡早已渺茫难寻,心中的哀怨再也难以抑制。句中“试”字用得格外传神:既勾勒出昭君频频回头、竭力远眺的急切神情,又暗写出关山无尽、南望故土并非易事的现实,这份望而不得的无奈,让她的愁绪愈发深重。“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两句,转而写昭君试图借音乐排遣心中怨情,最终却未能如愿。相传汉武帝曾将公主嫁与乌孙王昆莫,“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昭君出塞时大概也有类似安排,沈约此句便化用了这一背景。“阳春”本是楚国古曲,此处代指欢快的乐曲;“苦寒歌”则脱胎于汉乐府《苦寒行》,泛指悲苦的曲调。“阳春曲”与“苦寒歌”形成鲜明对比,再配上“始”“终”二字,暗藏深层意味:这两句实则以乐曲为象征,浓缩了昭君的悲剧一生,她最初入选宫中,本有对未来的期许,最终却事与愿违,未能得享恩宠,反而远嫁匈奴,道尽了命运的坎坷不顺。诗的最后两句“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则道出昭君南归无望的处境:往后的日子里,唯有每月十五的夜晚,当圆月暂时高悬天际时,她才能姑且借望月寄托思乡之情。“暂”字的运用同样精妙:思乡之情无处排遣,只能寄望于夜空中的团圆明月,这本已是无可奈何中的一点慰藉;可这圆月并非夜夜可见,短暂的慰藉过后,是更长久的空虚与思念,昭君的愁绪终究无法排解,其中的怅惘与悲凉,尽在“暂”字之中。末二句写得委婉含蓄,余味悠长,真正做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除了在素材剪裁上颇具巧思,字句锤炼也极为精当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对声律的讲究。沈约作为永明体诗歌的领军人物,向来主张在诗作中运用声律法则,因此这首《昭君辞》里,有半数诗句都属于律句。尤其是第三至六句,单看每一联的平仄,已完全契合律诗的规范,仅在联与联的“粘接”上尚未刻意考量。在齐梁诗坛,有意识地追求声律协调是当时涌现的新风尚,沈约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为后世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而这首诗,正是他将声律理论成功融入创作的典型例证,因此我们欣赏此诗时,绝不能忽略这一重要特质。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临别联句》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拟咏怀诗 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