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朝代:南北朝作者:沈约浏览量:2
yǒu
ruò
guàn
wèi
shì
jiāo
chí
wáng
shì
áo
yóu
shǐ
guī
ér
chēng
yuē
xiá
xié
cái
tóng
jiē
rén
tíng
tíng
yuè
yàn
嬿
wǎn
chūn
níng
qíng
dài
jià
shàng
jīn
fāng
sàn
shè
mào
kāi
lián
pèi
cuò
huā
diàn
xiǎng
luó
ér
jìn
yǐn
míng
dèng
ér
wèi
qián
zhōng
yán
ér
shùn
cháng
láng
ér
huí
guī
chí
fān
ér
yǐng
fēng
dòng
zhú
ér
chuī
yán
zhù
xiāo
fēn
nǎi
zhì
chū
àn
guāng
hán
xiū
yǐn
mèi
chuí
luó
jǐn
míng
yáo
dòng
cuì
lái
tuō
zhuāng
liú
zhān
fěn
wěi
bìn
qīng
luò
huā
lǐng
wēi
fēng
dòng

译文

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在权贵亲戚间结交朋友,在王室中奔走忙碌,在许、史等外戚家族中游玩。回来后称赞说:狭窄小巷中的才女,繁华街道上的美人,身姿挺拔如月亮,姿态柔美似春天,含情脉脉等待赏识,想要侍奉在贵人身边。她的香气超过散发麝香的物品,容貌如同盛开的莲花般美丽。身上的羽毛装饰光彩夺目,头上的花钿错落有致。罗衣发出声响却不向前靠近,隐藏在明亮的灯光下却不现身。在屋檐下稍作休息,然后顺着长廊返回。池塘中的荷花翻动映照出她的影子,风吹动竹子吹动她的衣服。傍晚时分她久久伫立,直到夜半才到来。她从黑暗处走出来进入光亮处,带着羞涩隐藏着妩媚。垂下的罗衣拖着锦缎,身上的玉佩发出声响,翠绿的装饰晃动。她来时脱去淡妆,离开时还留下一些脂粉的痕迹。她的脂粉沾上露水,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落花飘进她的衣领,微风吹动她的衣襟。

逐句剖析

"有客弱冠未仕":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

# 未仕:没有做官。,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

"缔交戚里":在权贵亲戚间结交朋友,

# 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侯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侯住的地方。,缔交:缔约结交。

"驰骛王室":在王室中奔走忙碌,

# 王室:指帝王之家。,驰骛:指奔走趋赴。

"遨游许史":在许、史等外戚家族中游玩。

# 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

"归而称曰":回来后称赞说:

"狭邪才女":狭窄小巷中的才女,

# 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

"铜街丽人":繁华街道上的美人,

# 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

"亭亭似月":身姿挺拔如月亮,

# 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

"嬿婉如春":姿态柔美似春天,

# 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

"凝情待价":含情脉脉等待赏识,

# 凝情:专心。

"思尚衣巾":想要侍奉在贵人身边。

# 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尚:匹配。

"芳逾散麝":她的香气超过散发麝香的物品,

# 散麝:散发的麝香。,逾:超过。

"色茂开莲":容貌如同盛开的莲花般美丽。

# 开莲:盛开的莲花。,茂:比……更茂盛。

"陆离羽佩":身上的羽毛装饰光彩夺目,

# 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

"杂错花钿":头上的花钿错落有致。

# 花钿:花朵状的首饰。

"响罗衣而不进":罗衣发出声响却不向前靠近,

"隐明镫而未前":隐藏在明亮的灯光下却不现身。

# 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连上句是说:只听见罗衣响动,看见灯光隐约,但丽人却迟迟不前来。

"中步檐而一息":在屋檐下稍作休息,

# 一息:歇息一次。,步檐:长廊。,中:中途。

"顺长廊而回归":然后顺着长廊返回。

# 顺长廊而回归:连上句是说丽人走得很慢,似乎路途很长。

"池翻荷而纳影":池塘中的荷花翻动映照出她的影子,

# 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

"风动竹而吹衣":风吹动竹子吹动她的衣服。

"薄暮延伫":傍晚时分她久久伫立,

# 延伫:久久伫立。,薄暮:黄昏。薄,通迫,近。

"宵分乃至":直到夜半才到来。

# 宵分:夜半。

"出暗入光":她从黑暗处走出来进入光亮处,

# 光:指有灯光的室内。,暗:指室外。

"含羞隐媚":带着羞涩隐藏着妩媚。

# 媚:指妩媚的容貌。,隐:收藏。

"垂罗曳锦":垂下的罗衣拖着锦缎,

# 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

"鸣瑶动翠":身上的玉佩发出声响,翠绿的装饰晃动。

# 翠:即上文之羽佩。,瑶:美玉。指玉佩。

"来脱薄妆":她来时脱去淡妆,

# 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

"去留于腻":离开时还留下一些脂粉的痕迹。

# 于:一作余。

"沾粉委露":她的脂粉沾上露水,

# 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

"理鬓清渠":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

# 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

"落花入领":落花飘进她的衣领,

"微风动裾":微风吹动她的衣襟。

# 裾:指单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丽人赋》是南朝文学家沈约创作的一篇赋作。全文以疏畅清淡又不失华美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女子的风姿神韵。文章开篇五句仿赋序引出佳人幽会故事,随后正文先点明丽人所处之地,含蓄暗示其身份;接着从面容、性情、气息、服饰等方面描摹,寥寥数笔便让人物动静相生、跃然纸上;再叙丽人到来,以寻常之笔绘出婀娜娇弱之态;结尾六句写欢会与梳妆,仍聚焦丽人美好姿态,“落花人领,微风动裾”戛然而止,余韵悠长。此赋作为体物赋中的小品,以含蓄笔法摹情写态,将女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丽人赋》创作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彼时沈约年约二十。其祖父沈林子为南朝名将,曾随刘裕北伐南燕、抵御卢循、征讨司马休之并攻灭后秦,凭借赫赫战功,使吴兴沈氏在南朝门阀中占据显要地位。父亲沈璞深得宋文帝恩宠,兼具朝臣与帝王家臣双重身份。然而,这种特殊关系却让家族深陷皇室权力争斗。元嘉三十年(453年)“二凶之乱”爆发,时任淮南太守的沈璞因追随始兴王刘濬,未响应孝武帝刘骏的讨逆义师,最终被诛。年仅十三岁的沈约受此牵连,被迫流亡避难。虽获赦免,却长期功名未就,不得不四处拜谒权贵。他曾为始兴郡公沈庆之代笔撰写《让仪同表》,又投身西阳王刘子尚门下谋求进身之阶。《丽人赋》开篇“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便暗含这段经历。从全文推测,青年沈约在京城交游期间结识一位女子,二人相恋并私会,此赋正是这段情缘的文学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赋,也是一篇以描绘女性美为主题的赋。介绍了一位贵族子弟在与戚里交往、出入王室后,对一位铜街丽人的深刻印象。描绘了丽人亭亭如月、嬿婉如春的容貌气质,身着华丽服饰,如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刻画了她在庭院中的行动,如中步檐、顺长廊等,展现出其优雅姿态。表达了对丽人的倾慕与赞美,体现出当时贵族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2. 写作手法

比喻:“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将丽人比作明月,形容其身姿挺拔、皎洁,又以春天比喻她的温婉动人。用典:“狭邪才女,铜街丽人”,“狭邪才女”:“狭邪”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通常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在这里,“狭邪才女”借典故暗示丽人所处的特殊身份背景。“铜街丽人”:“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记载:“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铜街丽人”运用此典,隐晦地指出丽人是生活在特定繁华都市区域的人物,结合前文,进一步暗示其娼妓身份。动静结合:“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此句先以静态描绘展现丽人外在的美丽,“亭亭似月”把丽人比作亭亭玉立的明月,勾勒出她身姿容貌的皎洁美好;“嬿婉如春”则进一步形容她温婉的气质如春天般和煦宜人,这是静态描写。而后“凝情待价,思尚衣巾”开始转入动态的心理刻画,表现出丽人含情脉脉,心中有所期待,似乎在等待着赏识自己的人,思绪也在想着如何装扮自己,让自己更加出众,动静结合,生动展现出丽人怀春的情思。正衬:“芳逾散麝,色茂开莲”,用麝香的香气和莲花的艳丽来衬托丽人的芬芳与美貌,使丽人的形象更加鲜明。

3. 分段赏析

沈约在《丽人赋》中,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丽人超凡脱俗的姿容之美。自“狭邪才女”至“杂错花钿”,先刻画其动人容颜,再描摹华服丽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化用典故,别具深意:“狭邪”源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多喻指娼妓聚居之地;“铜街”即“铜驼街”,据陆机《洛阳记》记载,此街因汉代所铸的两尊铜驼立于宫南四会道而得名,常代指繁华市井。两个典故的巧妙运用,委婉暗示了丽人的特殊身份。在具体描绘时,沈约从动静两个维度入手。“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一句,将丽人比作清辉流转的明月,又赋予她如春日般柔美的风情,动静交织间,尽显诗情画意,使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当容貌神态已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作者又以香气、服饰、配饰等细节为切入点,进一步渲染丽人的绰约风姿,将其美推向极致。自“响罗衣而不进”至“风动竹而吹衣”,笔触从静态刻画转为动态描摹,由人物外貌的正面勾勒过渡到情景交融的画面铺陈,于鲜活场景中彰显人物特质。罗衣轻拂的细碎声响隐隐传来,摇曳的烛影在地面投下朦胧人影,却不见主人公现身。“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虽未直接点明人物,却巧妙暗含双重视角:身着罗衣、隐于灯后的丽人,与满心期待的男子。待丽人终于登场,“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通过细微的动作描写,将其犹豫、矜持与思虑展露无遗,男子望穿秋水而不得的怅惘之情亦呼之欲出。“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满池荷花摇曳生姿,倒映着丽人远去的窈窕身影,竹影婆娑间,轻风吹拂罗衣翩然起舞。荷花、竹林两个意象相映成趣,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更衬出丽人风姿绰约的动人韵致。从“薄暮延伫”至篇末,沈约细腻铺陈丽人夜半赴约、破晓离去的动人场景。暮色渐浓时,她便在远处徘徊,直至夜半方才姗姗而至,只见其含羞带怯,媚态横生,锦衣随风轻扬,头饰摇曳生姿。此处既以直白笔触刻画丽人的娇柔妩媚,又似借未现身的男子视角,勾勒出沉醉赏玩的深情姿态。“来脱薄妆,去留余腻”暗含一夜缱绻,将男子的眷恋回味之情表露无遗。待丽人离去,“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她于晨露中稍作梳妆,落花轻落肩头,微风拂动衣摆,画面柔美静谧,尽显缱绻柔情。全文在这般余韵悠长的意境中收尾,令人沉浸其中,浮想联翩。

4. 作品点评

在《丽人赋》中,沈约综合运用多元艺术手法,全方位细腻刻画丽人形象。不同于楚辞以降文人借“香草美人”寄托身世际遇的创作传统,他大胆突破,将“美”作为独立审美价值加以呈现。全文文辞绮丽华美,对仗工整精妙,诸如“亭亭似月,嬿婉如春”“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等句,既展现出南朝骈赋铺陈富丽、文风轻逸、情调柔艳的特质,又以新颖视角,赋予咏物抒情类作品别样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曼声柔调,顾盼有情,自是六朝之俊。

清清代藏书家许梿《六朝文契笺注》卷一

# 与前作相比,沈约的《丽人赋》有继承,也有独特之处。描写的对象也是都市艳丽美人,全篇也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转述美人的美貌和幽会情景。其独特之处在于,在外貌描写上,不重夸饰,而着力于细微的动态中表现其感情和心理的变化。幽会场景的描写,与司马相如的《美人赋》相比,较为隐晦。在语言的韵律上,则更为流畅。沈约《丽人赋》为当时社会现实和文坛风气的产物,对宫体文学中美女题材有较大的影响。

现代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晓斌《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 从骈体文的发展来看,沈约的《丽人赋》标志着骈文的完全成熟。此文句式不仅出以双行,并且通篇以四六句式为对,整齐划一,工稳妥贴,表明四六式骈体的定型;同时文章在遗词造句上既注重藻饰,又注重声韵的配合;雕镂辞藻,敷衍色彩;协调声韵,偶俪其词。把骈体诸种形式技巧之美集中统一地展示出来了。

现代辽宁大学特聘教授于景祥《骈俪之风影响下的南朝四代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贻袁常侍诗》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答萧琛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