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弱冠未仕":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
# 未仕:没有做官。,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
"缔交戚里":在权贵亲戚间结交朋友,
# 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侯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侯住的地方。,缔交:缔约结交。
"驰骛王室":在王室中奔走忙碌,
# 王室:指帝王之家。,驰骛:指奔走趋赴。
"遨游许史":在许、史等外戚家族中游玩。
# 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
"归而称曰":回来后称赞说:
"狭邪才女":狭窄小巷中的才女,
# 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
"铜街丽人":繁华街道上的美人,
# 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
"亭亭似月":身姿挺拔如月亮,
# 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
"嬿婉如春":姿态柔美似春天,
# 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
"凝情待价":含情脉脉等待赏识,
# 凝情:专心。
"思尚衣巾":想要侍奉在贵人身边。
# 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尚:匹配。
"芳逾散麝":她的香气超过散发麝香的物品,
# 散麝:散发的麝香。,逾:超过。
"色茂开莲":容貌如同盛开的莲花般美丽。
# 开莲:盛开的莲花。,茂:比……更茂盛。
"陆离羽佩":身上的羽毛装饰光彩夺目,
# 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
"杂错花钿":头上的花钿错落有致。
# 花钿:花朵状的首饰。
"响罗衣而不进":罗衣发出声响却不向前靠近,
"隐明镫而未前":隐藏在明亮的灯光下却不现身。
# 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连上句是说:只听见罗衣响动,看见灯光隐约,但丽人却迟迟不前来。
"中步檐而一息":在屋檐下稍作休息,
# 一息:歇息一次。,步檐:长廊。,中:中途。
"顺长廊而回归":然后顺着长廊返回。
# 顺长廊而回归:连上句是说丽人走得很慢,似乎路途很长。
"池翻荷而纳影":池塘中的荷花翻动映照出她的影子,
# 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
"风动竹而吹衣":风吹动竹子吹动她的衣服。
"薄暮延伫":傍晚时分她久久伫立,
# 延伫:久久伫立。,薄暮:黄昏。薄,通迫,近。
"宵分乃至":直到夜半才到来。
# 宵分:夜半。
"出暗入光":她从黑暗处走出来进入光亮处,
# 光:指有灯光的室内。,暗:指室外。
"含羞隐媚":带着羞涩隐藏着妩媚。
# 媚:指妩媚的容貌。,隐:收藏。
"垂罗曳锦":垂下的罗衣拖着锦缎,
# 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
"鸣瑶动翠":身上的玉佩发出声响,翠绿的装饰晃动。
# 翠:即上文之羽佩。,瑶:美玉。指玉佩。
"来脱薄妆":她来时脱去淡妆,
# 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
"去留于腻":离开时还留下一些脂粉的痕迹。
# 于:一作余。
"沾粉委露":她的脂粉沾上露水,
# 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
"理鬓清渠":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
# 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
"落花入领":落花飘进她的衣领,
"微风动裾":微风吹动她的衣襟。
# 裾:指单衣。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赋,也是一篇以描绘女性美为主题的赋。介绍了一位贵族子弟在与戚里交往、出入王室后,对一位铜街丽人的深刻印象。描绘了丽人亭亭如月、嬿婉如春的容貌气质,身着华丽服饰,如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刻画了她在庭院中的行动,如中步檐、顺长廊等,展现出其优雅姿态。表达了对丽人的倾慕与赞美,体现出当时贵族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2. 写作手法
比喻:“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将丽人比作明月,形容其身姿挺拔、皎洁,又以春天比喻她的温婉动人。用典:“狭邪才女,铜街丽人”,“狭邪才女”:“狭邪”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通常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在这里,“狭邪才女”借典故暗示丽人所处的特殊身份背景。“铜街丽人”:“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记载:“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铜街丽人”运用此典,隐晦地指出丽人是生活在特定繁华都市区域的人物,结合前文,进一步暗示其娼妓身份。动静结合:“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此句先以静态描绘展现丽人外在的美丽,“亭亭似月”把丽人比作亭亭玉立的明月,勾勒出她身姿容貌的皎洁美好;“嬿婉如春”则进一步形容她温婉的气质如春天般和煦宜人,这是静态描写。而后“凝情待价,思尚衣巾”开始转入动态的心理刻画,表现出丽人含情脉脉,心中有所期待,似乎在等待着赏识自己的人,思绪也在想着如何装扮自己,让自己更加出众,动静结合,生动展现出丽人怀春的情思。正衬:“芳逾散麝,色茂开莲”,用麝香的香气和莲花的艳丽来衬托丽人的芬芳与美貌,使丽人的形象更加鲜明。
3. 分段赏析
沈约在《丽人赋》中,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丽人超凡脱俗的姿容之美。自“狭邪才女”至“杂错花钿”,先刻画其动人容颜,再描摹华服丽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化用典故,别具深意:“狭邪”源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多喻指娼妓聚居之地;“铜街”即“铜驼街”,据陆机《洛阳记》记载,此街因汉代所铸的两尊铜驼立于宫南四会道而得名,常代指繁华市井。两个典故的巧妙运用,委婉暗示了丽人的特殊身份。在具体描绘时,沈约从动静两个维度入手。“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一句,将丽人比作清辉流转的明月,又赋予她如春日般柔美的风情,动静交织间,尽显诗情画意,使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当容貌神态已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作者又以香气、服饰、配饰等细节为切入点,进一步渲染丽人的绰约风姿,将其美推向极致。自“响罗衣而不进”至“风动竹而吹衣”,笔触从静态刻画转为动态描摹,由人物外貌的正面勾勒过渡到情景交融的画面铺陈,于鲜活场景中彰显人物特质。罗衣轻拂的细碎声响隐隐传来,摇曳的烛影在地面投下朦胧人影,却不见主人公现身。“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虽未直接点明人物,却巧妙暗含双重视角:身着罗衣、隐于灯后的丽人,与满心期待的男子。待丽人终于登场,“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通过细微的动作描写,将其犹豫、矜持与思虑展露无遗,男子望穿秋水而不得的怅惘之情亦呼之欲出。“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满池荷花摇曳生姿,倒映着丽人远去的窈窕身影,竹影婆娑间,轻风吹拂罗衣翩然起舞。荷花、竹林两个意象相映成趣,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更衬出丽人风姿绰约的动人韵致。从“薄暮延伫”至篇末,沈约细腻铺陈丽人夜半赴约、破晓离去的动人场景。暮色渐浓时,她便在远处徘徊,直至夜半方才姗姗而至,只见其含羞带怯,媚态横生,锦衣随风轻扬,头饰摇曳生姿。此处既以直白笔触刻画丽人的娇柔妩媚,又似借未现身的男子视角,勾勒出沉醉赏玩的深情姿态。“来脱薄妆,去留余腻”暗含一夜缱绻,将男子的眷恋回味之情表露无遗。待丽人离去,“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她于晨露中稍作梳妆,落花轻落肩头,微风拂动衣摆,画面柔美静谧,尽显缱绻柔情。全文在这般余韵悠长的意境中收尾,令人沉浸其中,浮想联翩。
4. 作品点评
在《丽人赋》中,沈约综合运用多元艺术手法,全方位细腻刻画丽人形象。不同于楚辞以降文人借“香草美人”寄托身世际遇的创作传统,他大胆突破,将“美”作为独立审美价值加以呈现。全文文辞绮丽华美,对仗工整精妙,诸如“亭亭似月,嬿婉如春”“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等句,既展现出南朝骈赋铺陈富丽、文风轻逸、情调柔艳的特质,又以新颖视角,赋予咏物抒情类作品别样的艺术魅力。
# 曼声柔调,顾盼有情,自是六朝之俊。
清清代藏书家许梿《六朝文契笺注》卷一
# 与前作相比,沈约的《丽人赋》有继承,也有独特之处。描写的对象也是都市艳丽美人,全篇也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转述美人的美貌和幽会情景。其独特之处在于,在外貌描写上,不重夸饰,而着力于细微的动态中表现其感情和心理的变化。幽会场景的描写,与司马相如的《美人赋》相比,较为隐晦。在语言的韵律上,则更为流畅。沈约《丽人赋》为当时社会现实和文坛风气的产物,对宫体文学中美女题材有较大的影响。
现代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晓斌《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 从骈体文的发展来看,沈约的《丽人赋》标志着骈文的完全成熟。此文句式不仅出以双行,并且通篇以四六句式为对,整齐划一,工稳妥贴,表明四六式骈体的定型;同时文章在遗词造句上既注重藻饰,又注重声韵的配合;雕镂辞藻,敷衍色彩;协调声韵,偶俪其词。把骈体诸种形式技巧之美集中统一地展示出来了。
现代辽宁大学特聘教授于景祥《骈俪之风影响下的南朝四代散文》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贻袁常侍诗》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答萧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