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舜日":亿万舜帝的时光。
"万尧年":万千尧帝的年华。
"咏湛露":咏唱湛露。
"歌采莲":歌唱采莲。
"愿杂百和气":希望混合各种香气。
"宛转金炉前":在金炉前缭绕。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1. 分段赏析
“亿舜日”,首句以“亿舜日”起兴,借上古圣君舜的典故,暗喻太平盛世的漫长与美好。“亿”字极言时间之久,既是对明君治世的向往,也透露出对当下安定生活的珍视。“万尧年”,次句紧承“舜日”,以“万尧年”延续对圣君的赞美。尧与舜同为古代明君象征,“万”字强化时间的延续性,与“亿”形成呼应,共同构建出绵延不绝的盛世图景。“咏湛露”,第三句化用《诗经·小雅·湛露》的典故,“湛露”原指天子宴饮群臣的盛景,此处“咏”字点明以诗歌颂扬,既延续古典雅趣,又暗含对和谐君臣关系的向往。“歌采莲”,第四句转向民间生活,“歌采莲”或指乐府《采莲曲》一类的民歌,描绘百姓泛舟采莲的欢乐场景。一“咏”一“歌”,从宫廷到民间,勾勒出盛世全貌。“愿杂百和气”,第五句以“百和气”喻指多种香料混合的芬芳,既写实景(如祭祀或宴饮时的香炉),又暗喻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愿杂”二字透露出期盼。“宛转金炉前”,尾句聚焦“金炉”这一具体场景,香气在炉前缭绕升腾,“宛转”既写烟气的柔美动态,又暗喻盛世气象的绵延不绝。金炉作为宫廷象征,与前文的“舜日”“尧年”形成闭环,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期待。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代悲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