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发陇西":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
# 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
"日暮飞狐谷":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 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秋月照层岭":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
# 层岭:重重山岭。
"寒风扫高木":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 高木:高大的树木。,扫:扫落树叶。
"雾露夜侵衣":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
"关山晓催轴":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亮即走何等艰辛。
# 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君去欲何之":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
# 之:到,往。
"参差间原陆":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 原陆:原野大地。,间:间隔。
"一见终无缘":一旦分别恐怕再无相见机缘,
# 缘:机会,缘分。
"怀悲空满目":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 空:空自,徒然。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答诗。描绘了诗人清晨从陇西出发,日暮行至飞狐谷的旅途经历,以及途中秋月照岭、寒风吹木、雾露侵衣等景象,表达了对友人柳恽去向的关切和无缘相见的悲伤之情。这是一首写旅途与赠答题材的五言古诗,借旅途的种种景象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2. 写作手法
想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体现了想象手法。诗人想象友人离去后,行进在高低不平的原野陆地间,并且想象此后与友人再难相见,眼前满是悲意。这种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悲伤之情。虚实结合:“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表面写友人行程,从陇西出发,日暮便到飞狐谷,此为实写行程;但实际行程不可能如此迅速,这里又有虚写成分,借此强调行程的遥远与匆忙。“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实写旅途的自然环境与艰辛;而“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则是想象友人的前路及自己未来的悲愁,属于虚写。通过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内容,增强了情感表达。白描:“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运用了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渲染地直接叙述友人一早从陇西出发,傍晚就到飞狐谷,简洁勾勒出友人行程的动态,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烘托,却清晰呈现出画面。
3. 分段赏析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这两句,是对柳恽诗中“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的呼应。诗人设想与柳恽分手后,他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为郡名,地处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里的“飞狐关”,乃古代重要的要塞关隘,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自古便有“飞狐之口”的称呼。诗中特意列举这两个相距甚远的地名,意在极力凸显柳恽此行目的地的遥远。实际上,陇西与飞狐谷相隔千里之遥,说朝发夕至,显然是夸张之语,目的在于突出柳恽旅途的匆忙与道路的艰险。这两句中,具体地名的运用,让读者有了真切的感受;同时,这种表述又是想象与夸张的,采用虚写手法,虚实结合,使诗意更加清晰且形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这四句,是诗人对柳恽旅途中情景与遭遇的想象,着重描绘了其历经风霜雾露的艰苦。秋月洒下清辉,映照在层层叠叠的山岭之上,营造出凄清幽冷的氛围;寒风吹过,高大树木上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扫”字极具表现力,让人仿佛能看到寒风呼啸、木叶凋零的画面,生动渲染出边地秋日的肃杀。由于是夜行,所以才有雾露浸湿衣衫的情景,经过一夜的奔波,拂晓时分,关山在晨曦中展现出险峻的模样,仿佛在催促行人继续赶路。此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既萧索又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又将人物融入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栩栩如生,柳恽旅途的艰难与遥远由此可见一斑。“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这四句,抒发了诗人因与友人分别而生发的哀伤。“君去”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表明友人远去,前往那高低起伏的高原与平陆之间。正因路途迢迢,所以最后感慨,今后再难相见,往昔相处的场景虽记忆犹新,却只能徒增悲伤,空自怀念。以“君去欲何之”这一疑问,从对旅途的描写自然过渡到情感抒发。“参差”一词对高原平陆的描绘十分生动,最终落脚到送别友人,离情别绪也随之油然而生。
4. 作品点评
《答柳恽》乃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篇设想友人从陇西启程,一路东行至飞狐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旅途的艰辛。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抒发因与友人距离渐远、相见无期,而滋生出的对柳恽深切的思念与眷恋。全诗笔力遒劲,情思深沉。读者透过诗句,仿若能看到柳恽在旅途中栉风沐雨、日夜兼程的模样。而诗人那浓浓的别情离绪,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触动人心。
# 只写行役景况,而气势浑厚雄壮,萧梁一代,似此少有。
近代学者王文濡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芳树》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三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