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ān
chéng

朝代:南北朝作者:何逊浏览量:2
liǔ
huáng
wèi
shuǐ
绿
bàn
hán
tái
chūn
biān
chéng
dòng
xiāng
lái

译文

柳芽泛黄,还未吐出嫩叶,池水转绿,长出星星点点苔藓。无边春色在边塞小城萌动,悠悠客思从千里故乡飘来。

逐句剖析

"柳黄未吐叶":柳芽泛黄,还未吐出嫩叶,

# 柳黄:柳芽初吐色呈嫩黄。

"水绿半含苔":池水转绿,长出星星点点苔藓。

# 苔:青苔,泛指苔藓类植物。

"春色边城动":无边春色在边塞小城萌动,

# 边城:边塞小城。

"客思故乡来":悠悠客思从千里故乡飘来。

# 客思:怀念家乡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边城思》是南北朝诗人何逊创作的五言绝句。诗描绘边城春色,借景抒情,表达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开篇刻画边城早春,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细腻呈现春色初萌之态。最后由景及情,明媚春光触发诗人思乡情思。前三句写景,从柳、水着笔,抓住早春特征,点染边城春色;末句抒情,情绪转折,乐景反衬出深沉的思乡之愁。此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于平淡中见新奇。短短二十字,绘景抒情巧妙融合,展现出何逊的诗歌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此两句是对边城早春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犹如一位独具慧眼的画师,精准捕捉到了早春时节的微妙变化。柳树此时仅呈现出泛黄之色,叶片尚未吐露,那一抹嫩黄,似是春天悄然留下的浅淡印记,含蓄而内敛,暗示着生命在积蓄力量,即将蓬勃生长。水面泛着绿意,却只是“半含苔”,意味着青苔还未完全铺满水面,只是星星点点地在水中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初萌的生机。这两句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仅用质朴简洁的语言,便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早春画面。从炼字角度看,“黄”与“绿”两个色彩鲜明的字,生动地呈现出早春特有的色调,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未吐”“半含”则细腻地表现出景物在早春阶段的独特状态,精准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早春的气息。“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春色边城动”一句中,“动”字堪称诗眼。它将原本静态的春色赋予了动态之感,仿佛春色是有生命的,在边城大地缓缓蔓延、涌动。这一“动”,不仅写出了春意渐浓的过程,更写出了春色的活泼与灵动,让整个边城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这种充满活力的春色,对于客居边城的诗人来说,却成了触动乡愁的开关。紧接着的“客思故乡来”,写客思之情,直白而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身处异乡,如同漂泊的浮萍,对周围的一切变化都格外敏感。边城春色的萌动,本是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无尽思念。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明媚的春色与诗人内心的孤寂、思乡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更深刻地凸显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与对故乡的眷恋。春色越动人,诗人的乡愁就愈发浓烈,这种情感的反差,让诗歌的感染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2. 作品点评

何逊的《边城思》对仗工整。尤其是末二句“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句式独特,以两个名词接续一个动词的形式呈现。此动词运用精妙,经其点化,全句皆活。“动”让春色有了蓬勃生发的动态感,“来”赋予客思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原本静态的名词概念灵动起来,充满生命与动感。结句不落窠臼,未言客思向故乡跋涉,而是说自故乡飞来,别出心裁,营造出新颖的意境,极具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对酒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送江水曹还远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