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yōng
xīn
yòng
yōu
guī
liáng
chuī
xián
tíng
mǎn
qīng
huī
lán
huā
xiē
qīng
fāng
jiāng
shàng
hǎi
hàn
jīng
shuò
fēi
bān
zhuàng
wǎn
xiè
zhī
suì
wēi
lín
xiāo
jiē
duì
shǎng
yuàn
qíng
wéi
chóu
chú
kōng
míng
yuè
chóu
chàng
shēn
wéi

译文

忧愁的泪水充满心间,夜里默默思索着。幽静的闺房里满溢着凉风,寂静的庭院洒满了清冷的光辉。紫兰花已经凋谢,青色的梧桐树叶正稀疏。江上吹来凄冷的海风,汉水之畔惊起北方的寒霜。发斑才觉悟壮年已晚,万物凋零知道岁月流逝。临宵嗟叹独自面对,抚赏景物怨恨情意相违。忧愁地徘徊对着空明月,惆怅地久立在深深的帷幕里。

逐句剖析

"虑涕拥心用":忧愁的泪水充满心间,

"夜默发思机":夜里默默思索着。

"幽闺溢凉吹":幽静的闺房里满溢着凉风,

"闲庭满清晖":寂静的庭院洒满了清冷的光辉。

"紫兰花已歇":紫兰花已经凋谢,

"青梧叶方稀":青色的梧桐树叶正稀疏。

"江上凄海戾":江上吹来凄冷的海风,

"汉曲惊朔霏":汉水之畔惊起北方的寒霜。

"发斑悟壮晚":发斑才觉悟壮年已晚,

"物谢知岁微":万物凋零知道岁月流逝。

"临宵嗟独对":临宵嗟叹独自面对,

"抚赏怨情违":抚赏景物怨恨情意相违。

"踌躇空明月":忧愁地徘徊对着空明月,

"惆怅徒深帷":惆怅地久立在深深的帷幕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夕诗》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开篇写诗人在秋夜中忧愁落泪、默默思索,接着描绘了幽闺、闲庭中的凄清之景,如紫兰凋谢、梧桐叶稀、江上寒风、汉曲寒霜等,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氛围。随后诗人由景及情,感叹自己壮年已晚、岁月易逝,最后表达出独自面对秋夜的孤独和对情意相违的哀怨。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虑涕拥心用,夜默发思机”,这两句诗中“虑涕拥心用”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忧愁忧思,泪水充满心间的状态,“夜默发思机”则表明诗人在夜里默默思索,为全诗奠定了忧愁、哀伤的情感基调。“幽闺溢凉吹,闲庭满清晖。紫兰花已歇,青梧叶方稀”,这几句描绘了秋夜的环境,“幽闺”“闲庭”点明地点,“溢凉吹”“满清晖”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紫兰花已歇,青梧叶方稀”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萧瑟之感,暗示时光的流逝。“江上凄海戾,汉曲惊朔霏”,这两句诗中“江上”“汉曲”将视角从庭院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凄海戾”“惊朔霏”描绘出江上寒风凛冽、汉水之畔寒霜惊起凄冷景象,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远,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伤。“发斑悟壮晚,物谢知岁微”,由景及情,诗人看到自己头发斑白,感悟到壮年已晚;看到万物凋零,知道岁月流逝。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临宵嗟独对,抚赏怨情违”,这两句诗中“临宵”点明时间,“嗟独对”写出诗人独自面对秋夜的嗟叹,“抚赏怨情违”则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秋夜景物时,因情意相违而产生的哀怨之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踌躇空明月,惆怅徒深帷”,描绘了诗人徘徊在明月下、久立在深帷里的形象,“踌躇”“惆怅”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与胡兴安夜别》

下一篇:南北朝·吴均《赠王桂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