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生数寸时":一棵幼松刚刚出土,
# 松生数寸时:这两句是说松树虽是大材,但当它初生数寸之时,也会被草埋没而不被看重。
"遂为草所没":就被丛生的杂草埋住。
"未见笼云心":没能看到它那笼聚云气的心志,
# 笼云心:指高远的志向。
"谁知负霜骨":谁能知道它有不畏霜雪的傲骨。
# 负霜骨:指坚贞的品质。
"弱干可摧残":软弱的枝干随时可能遭受摧残,
# 弱干:指松树幼小时的枝干。
"纤茎易陵忽":纤细的茎叶容易受到轻藐欺侮。
# 陵忽:欺陵、忽视,也即是摧残的意思。陵,一作凌。,纤茎:指松树幼小时的枝干。
"何当数千尺":什么时候能够长到几千尺高,
# 何当:何日。
"为君覆明月":为您遮蔽明月。
# 覆明月:与前面“笼云”意思相似。笼云、覆月,都是指建大功立大业、能“遮天盖地”的意思。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松树生长初期被草淹没,其凌云壮志和耐寒风骨未被察觉的情景,以及即便枝干纤弱易遭欺凌,仍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志向。诗人借松喻己,表达自身虽处境艰难,却怀有远大理想,希望得到王桂阳的重视与帮助,以实现抱负,体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机遇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诗人以松自喻,通过描写松树的生长境遇和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诗中“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描绘了松树在幼小时被杂草埋没的处境,象征着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高大的松树一样,有朝一日展现才华,为君主效力,实现抱负。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描绘松树在幼小时,被杂草掩盖,它想要笼罩云雾的志向无人知晓,它不畏霜寒的风骨也不被人了解。这里通过描写松树初期的生长困境和不被理解,暗示诗人自己虽有才华和抱负,却暂时被埋没,不被赏识,为下文表达渴望被发现的心情做铺垫。中间两句:“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进一步强调松树枝干弱小,容易被外力摧残、欺凌,突出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象征诗人在现实中可能遭遇的挫折与打压,展现其艰难处境。后两句:“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诗人笔锋一转,表达松树(自己)的远大志向,希望有朝一日能长成数千尺高,为君遮蔽明月。这里既表明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也暗示希望得到王桂阳的赏识与帮助,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世人眼前。全篇以比体贯穿始终,诗人将真挚情感寄寓于巧妙隐喻之中,表意含蓄委婉,韵味悠长。相较于南朝时期盛行的雕琢藻饰、绮丽靡艳的诗风,此作宛如一股清流,尽显清新刚健之姿,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在篇章结构上,诗人匠心独运,开篇与结尾遥相呼应,构建起完整且严密的诗歌框架。行文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毫无拖沓之感。
# 这是一首赠人的诗,颇有人微才高,不为人识而自我举荐的味道。它以松喻人,说明当人微贱的时候,容易受到摧残,尽管有俊才,也往往被陵辱和轻视。委婉曲折地表现了寒贱之士的雄心和骨气。此诗先写凄境,后言抱负,再说厄运的可然性,最后突兀崛起,喊出心声,有震聋发聩的效果。
中国作协会员李世琦《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述志卷》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秋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