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矜财雄":五都的人夸耀财富雄厚,
# 矜:自夸。,五都:西汉时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
"三川养声利":三川的人追逐名声利益。
# 养声利:追求名利。,三川:秦郡名,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所以称三川。
"百金不市死":用百金也买不来性命,
# 不市死:不死于市中。
"明经有高位":通晓经术就能获得高官。
"京城十二衢":京城里有十二条大道,
# 衢:大道。
"飞甍各鳞次":高耸的屋脊像鱼鳞般排列。
# 鳞次:像鱼鳞一样密布。,飞甍:高耸的屋脊。
"仕子彯华缨":做官的人飘动着华美的帽缨,
# 彯:长带摆动的样子。
"游客竦轻辔":游访者勒着轻快的马缰绳。
# 轻辔:是指善跑的马。辔,辔头,御马索。,竦:执。
"明星晨未晞":清晨明星还未稀疏,
"轩盖已云至":官员的车马已经如云般涌来。
# 云至:云涌而来,极言其多。,轩盖:带篷盖的车,达官贵人所乘。
"宾御纷飒沓":宾客侍从纷纷到来,
# 飒沓:众多的样子。,宾御:宾客和侍者。
"鞍马光照地":车马的光亮照彻大地。
"寒暑在一时":寒暑变化只在一时之间,
# 一时:一时间,刹时。
"繁华及春媚":繁华就像春光般美好。
"君平独寂寞":唯有严君平独自寂寞,
# 君平:汉代蜀人严遵,字君平。他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仕进。
"身世两相弃":将自身与世事都抛在一边。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开篇诗人直斥五都之人因财自傲,三川之辈追逐名利,实则批判当时整个高门世族与达官显贵的矜财逐利之风。也流露出诗人因抱负难展而生的压抑、孤独与苦闷。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鞍马光照地”等意象,组合成京都繁华图景。仕子的华缨、游客的轻辔、密集的轩盖,共同渲染出追名逐利的浮靡风气,展现出当时社会矜财逐利的全貌。用典:“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巧用严君平典故。严君平是西汉隐士,隐居不仕,安于寂寞。诗人以其寂寞自守,与前文世俗的繁华形成对比,反衬出追名逐利的世风,寄托对安贫乐道的推崇。比喻:“飞甍各鳞次”以鱼鳞为喻,写出京城建筑密集整齐之态。将高耸的屋脊比作鱼鳞,形象展现出房屋排列的有序与密集,凸显京都的宏伟与繁华,使画面更具直观感。
3. 分段赏析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诗人开篇便直言,五都之人因财力雄厚而自傲,三川之辈热衷于追逐名利。其谴责的不仅是这两地的人,更包含了高门世族与达官显贵。这种批判进一步深化于“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两句中。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这无疑给诗人带来沉重的压抑,致使其抱负难伸,内心满是孤独与苦闷。接下来的八句,细致描摹了那些凭借明经入仕、怀揣重金游访者的生活:“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其大致意思是:京城里大道纵横交错,高耸的屋脊如鱼鳞般密集排列。做官的人帽上华美的长缨随风飘动,游访者骑着快马来到京城。清晨明星尚未隐去时,官宦的车马已如云朵般涌来,色彩绚丽,光亮照地。诗人选取这些场景,以夸张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展现出京城的繁华奢靡与游乐之风的盛行。随后,诗的笔锋转变:“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寒暑变换迅速,故而当下的繁华兴盛与春光明媚也只是暂时的,这隐约透露出诗人寄望于未来的心境。“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唯有严君平不慕荣华名利,超脱世俗,甘于寂寞。世间不重用他,他也不去求仕途发展,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赚得百钱便关门放下帘子研读《老子》,一生不求功名。诗人赞美严君平贫贱不移的品格,其中也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借此表达了对仕途淡然处之的高旷胸怀与豁达精神。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造诣。其一,语言华美且生动。诗中以“飞甍”“华缨”“轻辔”等偏正词组,分别形容达官贵人的房屋、服饰与马匹,鲜明展现出这些事物的奢华;用“鳞次”描绘高屋密集的景象,以“云至”形容官宦车马纷至沓来、数量繁多如云朵。精准的用词与生动的比喻,让诗句呈现出华贵的色彩,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彻底暴露出来。其二,构思脱俗,详略安排得当。诗中大部分篇幅着力铺陈京城的奢华景象,仅用最后两句描写严君平的生活,便足以衬托出他的寂寞。矜财逐利的世俗之风与安贫乐道的品格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 明远多为不得志之辞,悯夫寒士下僚之不达,而恶夫逐物奔利者之苟贱无耻。每篇必致意于斯。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举世繁华如此,安得不弃君平,君平亦安得不弃世?诗用“两相”字者,有激之言。
清《六朝选诗定论》吴淇
上一篇:南北朝·褚沄《赋得蝉》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伤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