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摇庭树":微微的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
# 摇:摇摆。
"细雪下帘隙":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 隙:缝隙。,细雪:细细的飞雪。
"萦空如雾转":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
# 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
"凝阶似花积":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 凝阶:凝结于台阶。
"不见杨柳春":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
# 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
"徒见桂枝白":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 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零泪无人道":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
# 道:诉说。,零泪:落泪。
"相思空何益":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却好学有俊才,为沈约所赏。初为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后任奉朝请等职。曾私撰《齐春秋》,因武帝认为不实而书焚官免,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吴均才气俊迈,“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多为赠答、送别、游览之作。他的诗格调清丽,音韵和谐,属于典型的齐梁体,但语言明畅,用典妥帖,无堆砌之弊。其散文如《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文辞骈偶,写景如画,文笔清隽简净;其《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于俳谐中寄寓不平之意。主要作品有《山中杂诗》《赠王桂阳别诗》《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发感怀之作,通过描绘江南特有的细雪景致,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与对机遇难得的深切感伤。
2. 写作手法
比喻:“萦空如雾转”句,将空中飘飞的雪花比作回旋缭绕的雾气,形象地刻画出雪花纷飞、轻盈弥漫的动态美感;“凝阶似花积”句,把台阶上积聚的雪比作簇拥的花朵,传神地表现出积雪洁白蓬松的静态形态。这两个比喻,精准地捕捉了雪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反衬:以虚衬实。“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诗人心中渴望见到象征生机与希望的“杨柳春”色,但眼前所见的现实却只有象征寒冷与萧瑟的“桂枝白”雪。这“不见”与“徒见”的强烈对比,以想象中的盎然春意反衬出眼前严冬积雪的寂寥与肃杀,有力地突显了诗人面对冬日景象时内心的失落、遗憾以及对温暖季节的深切向往,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虚实结合:“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诗人将想象中的盎然春意与眼前肃杀的冬日雪景并置。这种虚实对照,不仅生动刻画出冬日特有的荒寒氛围,也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描绘微风拂动庭院中的树木,是从枝动知风、由动察微。这里的“微风”与次句的“细雪”相应,皆体现江南雪景的清柔与静美。“下帘隙”的“下”字与风之微、雪之细紧密呼应,正因其轻柔,才可从竹帘缝隙间缓缓飘入,表现出诗人细腻的观察与深切的感受。“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这两句着力描写雪在空中与地面上的不同状态。诗人以“转”状雪在空中的回旋轻舞,如雾缭绕,迷离不定,恰是“细雪”所特有的动态之美;“凝阶”则转而写雪落地之后如花堆积之静态之美。空中之雪久萦不下,地上之雪静积如花,一动一静,虚实相生。诗人伫立帘下,只见雪入帘缝、空中萦回、阶上堆积,整体画面清冷素淡,意境空灵。“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雪景描写至此,诗人将视线从空阶转回庭中之树。杨柳本应绿意盎然,而今却不见生机;桂枝素白,看似花开,实则积雪。以“杨柳春”与“桂枝白”相对,意在写“非春非花”,虽有“白”,却非春花之华美,寄寓诗人对真实春意的渴盼。这一层叙述,既延续景物描绘,又点明时令,深化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这两句诗由景入情,情中显哀。诗人触景生情,情至深处而无人与之共诉,便只有独自垂泪。“相思空何益”是对自我情感的否定和反省,在孤寂无望中愈显其伤怀。这份“相思”虽未明说缘起,但从通篇对雪似花而非、盼春而未至的描绘中可推知:其所思者,或为春之迟迟,或为理想未遂,抑或为人生机遇之难得。至此,诗情融于雪景,愁绪寄托自然,含蓄而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吴均在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超然物外、闲适自在的情怀。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安逸恬静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切热爱。诗中的景象清新秀美,令人心驰神往。
# 末两句抒发自己雪中孤寂的心情。“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零泪”,落泪。诗人的相思之情此时无人可诉,禁不住潸然泪下,但这也只徒然苦了自己,有什么益处呢?
铜陵日报社首席记者、铜都副刊采访部主任许克锡《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铜爵妓》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读书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