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去金阁":魏武帝曹操离开了金阁,
# 金阁:饰金的阁,华美的阁。,去:离去。,武皇:指魏武帝曹操。
"英威长寂寞":他的英威长久地归于寂寞。
#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引申指辞世。,英威:英勇威武。
"雄剑顿无光":象征权威的雄剑顿时失去光芒,
# 顿:顿时。,雄剑:春秋时吴王阖闾让干将造了两把剑,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此处用雄剑代指曹操所佩带的剑。
"杂佩亦销烁":各种玉佩也销蚀褪色。
# 销烁:熔化;毁灭。销镕。,杂佩:总称连缀在一起的各种佩玉。
"秋至明月圆":秋天到来明月圆满,
# 明月圆:暗喻曹操《遗令》中“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秋至:秋到。
"风伤白露落":秋风吹过白露飘落。
# 白露:秋天的露水。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九月八日前后。,风伤:凉风凄凄。
"清夜何湛湛":清冷的夜晚多么深沉,
# 湛湛:清明澄澈貌。露浓貌。,清夜:清静的夜晚。清秋的夜晚。
"孤烛映兰幕":孤独的蜡烛映照在兰色帷幕上。
# 兰幕:兰花的帷幕。兰香的帷幕。
"抚影怆无从":抚摸着自己的影子悲伤无处诉说,
# 无从:无所适从。,抚影:顾影自怜。
"惟怀忧不薄":心中满怀的忧愁深厚。
# 忧不薄:即忧思深厚。不薄:不减。一说,薄,停止。,惟怀:惟思怀念。惟,思考,思念。
"瑶色行应罢":美丽的容颜即将消逝,
# 应罢:允许罢免。应当罢停。,行:行将。,瑶色:如玉的美色。犹言玉颜。指女乐。
"红芳几为乐":青春时光有多少欢乐呢?
"徒登歌舞台":白白登上这歌舞台,
"终成蝼蚁郭":最终这里将成为蝼蚁聚集的地方!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曹操逝去后,金阁冷落,其往日英威不再。秋夜,明月白露,铜雀妓独对孤烛,抚影自伤,感慨青春消逝,只能在歌舞台上无奈等待生命终结。诗中营造出悲凉氛围,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以及对铜雀妓悲惨命运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描绘秋天月圆、白露飘落、清夜深沉、孤烛映照兰幕的景象,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铜雀妓内心的悲伤与凄凉。直抒胸臆:“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直接表达铜雀妓面对自己的影子,悲伤无处诉说,心中忧愁深厚,将其内心痛苦直白展现。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四句,勾勒出曹操身后的寂寥之态,尽显昔日雄风不再,满溢悲凉冷落的氛围。诗中“武皇”指曹操,“金阁”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落成的铜雀台,位于邺城西北,据《水经注》记载,其“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台顶立大铜雀,展翅欲飞。西台更高达六十七丈,上筑铜凤,窗饰铜笼,晨光洒落时,流光溢彩,以“金”字描绘这座华丽楼观,恰如其分。可如今,曹操逝去,铜雀台人去楼空,往昔的威严气势、歌舞繁华皆成过往,徒留一片凄清。前两句以强烈的对比,营造出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后两句中,“雄剑”借指曹操佩剑,曾随其征战四方、平定群雄,如今却蒙尘黯淡;“杂佩”为曹操身畔饰物,古人常将剑佩并提,如《说苑》中经侯“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此处“销烁”意为消逝,诗人借曹操遗物的落寞,进一步强化开篇的寂寥,使诗意更为饱满。“秋至”以下四句,灵感源于曹操《遗令》中“月朝十五”的指令。每逢月圆之夜,本该是欢娱之时,却成了歌妓们被迫对着空帐起舞的时刻。这些鲜活的生命被困于荒台孤馆,沦为侍奉亡魂的工具,无疑是封建帝王统治下残酷的人生悲剧。在她们眼中,那清冷的秋夜并非良辰美景,而是加剧内心悲戚的催化剂。这四句宛如歌妓视角下的“主观镜头”,将悲凉夜景娓娓道来:秋风裹挟着寒露,清夜深沉静谧,摇曳的烛火将她们孤寂的身影映在兰幕之上。诗人借景抒情,不着痕迹地将歌妓们的悲惨境遇与凄清夜色融为一体,层层递进,让全诗的悲剧氛围愈发浓烈,令人唏嘘不已。诗至后六句,笔触陡然转向直白的怨愤抒发,相较于此前借景抒情的含蓄,情感表达更为浓烈。“抚影”承接上文“孤烛”所营造的孤寂意象,过渡自然流畅。歌妓们对影自伤,满心悲愁无处排遣,忧思如潮水般连绵不绝。“薄”意为停止,“瑶色”“红芳”喻指美人容颜,“行应罢”“几为乐”以互文手法,强调青春易逝、欢乐短暂,字里行间满是对歌妓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末两句回应曹操《遗令》中“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之语,情感从悲叹转为怨怼,最终迸发为愤怒。一个“徒”字,道尽歌妓们登台歌舞、遥望西陵的无奈与徒劳,她们虚掷年华侍奉亡魂,而即便贵为帝王的曹操,最终也不过化作一抔黄土,葬身蝼蚁之穴。此处“蝼蚁郭”的运用,既暗含对皇陵的轻蔑,也点明无论身份贵贱,终逃不过死亡的结局。诗人借此讽刺曹操死后仍欲作威作福的自私与荒谬,更将对歌妓的同情与对帝王的批判巧妙融合,使诗歌主题更为深刻,首尾呼应间,尽显艺术匠心。
4. 作品点评
江淹的《铜爵妓》在绮丽流美的辞藻间,激荡着悲壮苍凉的气韵。李调元于《雨村诗话》中曾言,六朝诗歌绮丽盛行,若按朝代细分,梁代诗坛当以江淹为翘楚,其诗风悲壮激昂,令人瞩目。这种悲壮的情感基调,通过多重鲜明的对比手法得以强化。在刻画曹操形象时,诗人将其生前的雄姿英发与身后的寂寥萧瑟进行对照;描绘歌妓境遇时,又以青春韶华、自然美好反衬其悲苦命运。而帝王的自私专制与歌妓的凄惨遭遇之间的对立,则构成全诗最核心的矛盾冲突。诗中,华丽的辞藻与悲怆的氛围相互交织,催生出凄艳动人的独特风格。在深邃宏博、文采斐然的词句中,始终萦绕着幽远哀怨的情思,这与楚辞“发愤以抒情”的传统一脉相承,展现出江淹卓越的诗歌艺术造诣。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邯郸歌》
下一篇:南北朝·吴均《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