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薪幽篁里":把柴草捆扎好在幽深的竹林里,
# 束薪幽篁里:这句是说在竹林里把砍得的柴禾捆起来。薪:柴。幽篁:幽暗的竹林。
"刈黍寒涧阴":收割黍子在寒冷山涧的背阴处。
# 寒涧阴:阴冷的山涧下。,刈:割。
"朔风伤我肌":北风刺痛我的肌肤,
# 朔风:北风。
"号鸟惊思心":哀号鸟儿的叫声惊扰我心。
# 思心:忧愁的心。,号鸟:悲鸣的鸟。
"岁暮井赋讫":年末井田赋税已缴纳完毕,
# 岁暮井赋讫:“井赋”两句:这两句是说到年底刚刚交完田租,而各种定期的捐税又紧接着来了。井赋:田赋地租。讫:完毕。
"程课相追寻":各种劳役赋税又接连催逼。
# 程课:定期的捐税。
"田租送函谷":田租要送往函谷关,
# 田租送函谷:这句是说田租要送到函谷关内的都城。函谷:关名,秦时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汉代迁至新安县。这里是用函谷关内的西京长安泛指国家的都城。
"兽藁输上林":喂牲口的草料要运到皇家园林上林苑。
# 上林:苑名,本秦置,汉代又加增广,其中养有禽兽,是皇帝射猎游乐的场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输:输送。,兽藁:喂兽用的禾秆。
"河渭冰未开":黄河、渭水上的冰还未融化,
# 河渭冰未开:“河渭”两句:这二句是说人们是在河渭结着寒冰,关陇积着厚雪的情况下从远处去送田租和兽藁的。河渭:黄河和渭水。
"关陇雪正深":函谷关、陇山一带的雪正深。
# 关陇:函谷关和陇山一带。
"笞击官有罚":官吏鞭打百姓有惩罚规定,
# 苔击官有罚:“笞击”两句:这二句是说还受官吏的毒打处罚和辱骂欺侮。笞击:毒打。笞:一作苔。
"呵辱吏见侵":小吏呵斥侮辱百姓时常发生。
# 侵:欺凌。,呵辱:呵斥辱骂。
"不谓乘轩意":没想到想实现乘车做官的愿望,
# 不谓乘轩意:“不谓”两句:这二句是说本来希望仕途得意,不料却直到现在还壮志未遂。不谓:不料,不意。乘轩意:指做官当权的愿望。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
"伏枥还至今":到如今却仍像伏枥老马困守原地。
# 伏枥:伏卧在槽枥之间。枥,养马的地方。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英雄暮年还有雄心壮志。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拟古诗。此诗描绘了一位劳动者在寒冬时节辛勤劳作却仍受压迫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化用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意,诗中曹操以老骥自比,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怀有驰骋千里的壮志。在“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里,“伏枥”描绘出诗人如同被困在马槽边的老骥一样,空有远大志向却无法施展,只能一直处于压抑、不得志的状态。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本有做官施展才华的意愿,然而现实却让自己一直壮志难酬,只能像伏枥的老骥一样,至今仍无法实现理想,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悲哀与愤懑之情,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对比:“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与“束薪幽篁”“刈黍寒涧”对比,一边是百姓辛苦缴纳赋税,财富被运往官府朝廷,上林苑牲畜膘肥体壮;另一边是百姓在艰难环境中受冻挨饿,突出贫富不均,揭示社会的不合理。借景抒情:“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通过描写呼啸的“朔风”、悲鸣的“号鸟”,营造凄惨氛围,“朔风”与后文“岁暮”“冰未开”“雪正深”相呼应,不仅展现时令之寒,表现出百姓生活的悲惨,抒发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的前四句,宛如触发“思”绪的引信,而后十句则如闸门开启后,奔涌而出的两层具体思考内容。“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描绘的是在幽深昏暗的竹林中艰难打柴,于背阴寒冷的涧谷里收割庄稼的场景。黄节在《鲍参军诗补注》中指出,“幽篁里无薪”“寒涧阴无黍”,此两句寓意着“物之失所也”,精准地阐释出其中深意。这两句带有一定“赋”的手法,意在表明失去土地与粮食的民众,只能无奈地前往毫无生机与希望之地,寻觅维持生计的资源,这无疑是绝望中的挣扎。然而,其更关键的作用在于“兴”。既兴起自身年华老去却一事无成的感慨,也兴起百姓困苦不堪却一无所获的悲悯,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楚辞・山鬼》中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之句,此诗沿用其意,这两句象征性地勾勒出当时暗无天日、阴冷残酷、民生凋零、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氛围,奠定了全诗沉郁悲怆的基调。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鲍照的诗“起句多千锤百炼,秀绝寰区”,这两句意蕴深厚,确实当之无愧。在如此浓重暗沉的时代背景之下,诗人又进一步通过声响强化氛围。呼啸的“朔风”,悲鸣的“号鸟”,为画面增添了凄惨之感。“朔风”与后文提及的“岁暮”“冰未开”“雪正深”等时令描述相互呼应。凛冽的北风肆虐,使天地陷入昏暗,声声鸟啼悲切,如蒙太奇般的手法,让画面极具冲击力。“朔风”吹在缺衣少食之人身上,“伤肌”刺骨;“号鸟”的啼叫,令穷途失意者“惊心”。那“号鸟”,或许是失群的孤雁,或许是不祥的乌鸦,又或许是遍野哀鸣、嗷嗷待哺的灾民象征。此处借物喻人,肆虐的“朔风”恰似那些“笞击”“呵辱”百姓的官吏;哀鸣的“号鸟”,正是遭受“罚”“侵”的民众写照。“思心”被“惊”,不仅仅是“号鸟”引发,更是对前三句所营造情境的归结。从“岁暮井赋讫”至“呵辱吏见侵”的八句,是诗人“思索”的第一层内容。前四句着重描绘赋税之沉重,后四句则刻画徭役之凄惨。“井赋”指的是田赋地租,“程课”即定期的捐税。一年的田租刚缴纳完毕,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便接踵而至。从“讫”到“相追寻”,时间衔接紧凑,情势紧迫逼人,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的场景,真实地揭露了统治者贪得无厌、巧取豪夺的丑恶嘴脸。百姓辛苦缴纳的租米与兽藁(喂牲畜的刍草),需被运往函谷关内、上林苑。函谷关内有秦汉故都长安,这里泛指京城;上林苑则是长安附近供秦汉帝王享乐的大型园林,集动物园、植物园与狩猎场于一体。大量的财富与民脂民膏源源不断地流入官府与朝廷,连苑中的牲畜都被喂养得膘肥体壮,而百姓却只能在“束薪幽篁”“刈黍寒涧”中忍饥受冻,贫富差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四句与开篇两句相互呼应,“送”“输”二字又为接下来的四句埋下伏笔,在结构上严谨细密。在寒冬腊月,贵族官僚们围炉享受羊羔美酒,温暖惬意;而百姓却被赋税与徭役的沉重枷锁束缚。他们终年如牛马般劳作,即便到了“岁暮”也不得喘息,被迫在冰封的黄河、渭水上,以及雪深没膝的函谷关、陇山下艰难跋涉。东晋以来,徭役极为繁重,《晋书・范宁传》记载:“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鲍照的诗无疑是对这一现实的生动写照。“冰”“雪”带来的寒冷刺骨已然让人难以忍受,而那些如狼似虎的官吏更是令人胆战心惊。他们动辄“笞击”(皮鞭抽打)、“呵辱”(大声辱骂)百姓,残暴至极。不难想象,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不知有多少民夫倒毙在途中。这四句与前文第三、四句相呼应,对于官吏而言,他们既是押送劳役的主导者,也是逼租催课的主角,其凶狠残暴始终如一。所以“笞击”两句也是这一层思索的总结,使整首诗章法严谨。诗人的第二层“思索”仅有两句:“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他渴望入仕,且期望成为乘坐华丽轩车的高官。他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截然不同。陶渊明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中写道:“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面对同样黑暗的现实,陶渊明选择逃避隐退,而鲍照则展现出积极入世的精神。可以想见,倘若鲍照能够得志“乘轩”,或许会与那些“笞击”“呵辱”百姓的官吏有所不同,致力于让吏治清明,实现如杜甫诗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志向。无奈他的美好愿望与污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乘轩”的理想终究化为泡影。“伏枥”一句,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悲哀与叹息。此句化用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意,抒发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不被重用,难以施展抱负的愤懑。以个人与时代的双重不幸收尾,黯然神伤,韵味悠长。鲍照早年虽有过“垦畛剿芿,牧鸡圈豕,以给征赋”(《侍郎报满辞閤疏》)的经历,但后来断断续续担任下级官吏,基本温饱尚可维持,因此这首诗所描绘的并非诗人自身的真实经历。而且鲍照成年后从未涉足中原及西北地区,诗中的景象也并非对社会的如实映照。诗题名为“拟古”,假托秦汉之事;又以“思”的形式来创作,看似凭借虚构想象而成,实则受古诗启发,诗人用心良苦。这不过是他全身远祸的手段,以看似曲折的方式揭露现实,毕竟诗人有所顾忌,若直接指斥时事,恐会招来不测之祸。
4. 作品点评
《拟古诗》从当下的视角品读,这首诗的揭露与抨击可谓直抵人心,犀利而深刻。它不着意雕琢,亦无丝毫夸饰,仅凭朴素且真实的画面,便足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强烈的震撼。在诗风方面,它传承了《古诗十九首》的细腻写实、曹操《蒿里行》的沉郁悲壮、王粲《七哀诗》的哀伤沉痛以及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质朴真切,延续了这些经典之作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地再现了汉魏时期诗歌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骨。这,正是此诗“拟古”的核心要义。
上一篇:南北朝·谢庄《怀园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