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河边草":您不会在意河边生长的杂草,
"冬时枯死春满道":冬天枯萎死去,春天又长满道路。
# 满道:充满道路。
"君不见城上日":您不会在意城墙上的太阳,
"今暝没尽去":今天黄昏落下消失不见,
# 没尽去:隐没于山岭而离去。,今暝:今夕,今夜。暝,天色昏暗,引申为日落、黄昏。
"明朝复更出":明天早晨又重新升起。
# 更出:更换方位出现。,明朝:明天早晨。
"今我何时当然得":我几时候才能够出名和成功,
"一去永灭入黄泉":待我这一去之后,那就永世进入黄泉。
# 黄泉:黄土地下的泉水。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亦指阴间。,一去:一旦离去。
"人生苦多欢乐少":人生痛苦多欢乐少,
"意气敷腴在盛年":只有在年轻时才会意气风发和拥有喜悦的表情。
# 敷腴:铺展在肚腹肥肉上。敷,涂抹。施加。腴,腹部下的肥肉。,意气:意志和气概。情意和脾气。偏激任侠的情绪。
"且愿得志数相就":我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 相就:主动靠近;主动亲近。,数:数次。多次。
"床头恒有沽酒钱":唯独床前那少量的买酒钱依旧在。
# 沽:一夜酿成的酒。
"功名竹帛非我事":功名利禄这些都不关我的事情,
#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
"存亡贵贱付皇天":这都得看老天的安排。
# 皇天:辉煌的天帝。指天,苍天。皇,大。辉煌。《诗》:“皇矣上帝。”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诗。描绘了河边草冬枯春生、城上日暮去朝出的自然规律,进而对比人生一去不返,体现出人生苦难居多、欢乐甚少的状况,表达诗人在盛年应及时行乐,不追求功名,把命运交给上天安排的豁达又无奈之情。
2. 分段赏析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勾勒自然规律:枯草冬日凋零,春日便铺满道路;落日傍晚沉隐,次日又照常升起。这两句以草木枯荣、日升月落的永恒循环。“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描写诗人的人生困境,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强烈反差——自然万物皆有轮回,而自己却困于怀才不遇的泥沼,徒叹时光易逝,甚至担忧“一去永灭”的宿命。“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直抒胸臆,将年华不再的哀叹与壮志难酬的愁绪和盘托出:盛年时的意气风发早已消散,如今只余“苦多乐少”的无奈。“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为排遣愁闷,诗人只得自我宽慰,宁愿在有限的时日里与知己相聚,用买酒的钱换得片刻迷醉,暂忘现实的苦涩。“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尤为沉痛,一个“非”字道尽对门阀制度垄断仕途的愤懑,一个“付”字则无奈接受命运的摆弄。诗人将功名建树视如无物,将人生贵贱抛诸苍天,看似豁达的背后,实则是对现实不公的绝望控诉——既无力打破阶层壁垒,便只能以消极姿态对抗这令人窒息的时代。
#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清成书倬《古诗选》
上一篇:南北朝·汤惠休《杨花曲三首》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