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昔梦颜色":昨夜在梦中又见到你熟悉的面容,
# 颜色:面容,面色。,宿昔:昨夜。
"咫尺思言偃":如今虽近在咫尺,我仍思念你温和的样子。
# 咫尺思言偃:言虽近在咫尺也会思念。咫尺,形容距离近。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思言偃想到友人言谈温和的样子。偃,当作“晏”,温和的样子。
"何况杳来期":更何况相见的日子渺茫难期,
"各在天一面":不久后我们又将天各一方。
# 天一面:天一方。
"踟躇暂举酒":离别时我徘徊犹豫,暂且举起酒杯,
# 举酒:举杯相劝。,暂:短时。,躇:一作蹰。
"倏忽不相见":可转眼间,你我便不能再相见。
# 倏忽:疾速。
"春草似青袍":看到春草就想起当年你临别时穿的青袍,
# 春草似青袍:化自《古诗·穆穆清风至》:“青袍似春草”。袍,长衣。
"秋月如团扇":见到秋月就觉得它仿佛是你曾用过的团扇。
# 秋月如团扇:化自古乐府《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团扇,圆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宫内多用之,又称宫扇。
"三五出重云":每当农历十五月亮穿出层层重云的时候,
# 重云:层云。此句承“秋月"句。,三五:阴历十五日,是月亮最明的时候。
"当知我忆君":你应当知道我在深深思念着你。
"萋萋若被径":当那茂盛的青草覆盖了小径的时候,我心中的愁思更加浓郁,
# 被径:覆盖小径。此句承“春草”句。,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怀抱不相闻":只可惜天各一方,无法让你知晓我内心的思念。
# 不相闻:不能让你得知。,怀抱:心意。
南朝梁诗人
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他的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少典实,重声律,追求清丽婉转。其诗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为杜甫所推许。主要作品有《石头答庾郎丹诗》《与胡兴安夜别》《与衡山侯与妇书》等。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今人有《何逊集校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送别怀人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苏九德分别前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之情。借咫尺思念、分别场景、春草秋月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离别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对比:“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将梦中常见友人面容的亲近感,与即便近在咫尺仍思念友人的现实情况进行对比,强烈地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比喻:“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运用了比喻,将春草比作青袍,把秋月比作团扇。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草和秋月的形态特点。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巧妙勾勒出作者与友人之间亲近无间的关系。紧接着,三四句顺势承接上文,直白地道出分别后的境况:“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近在咫尺时尚且日夜思念,更遑论远隔天涯之后的眷恋。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犹如重锤击鼓,强烈地叩响了作者对身处异地友人的思念之弦。“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这两句,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分别时的场景生动呈现。作者精心选用“暂”“倏忽”等体现短暂时间的词汇,精准捕捉到离别时刻的匆忙与仓促,以及这种突如其来的分别,在自己毫无心理准备之下所滋生的遗憾与怅惘。“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此二句仿若作者在离别之际,于脑海中勾勒出的别后图景。每见春草,便似看到友人临别时身着的青袍;每观秋月,就如见到友人曾用过的团扇,真正是见物如见人,睹物便相思。古诗中早有“青袍似春草”的精妙比喻,古乐府《怨歌行》里也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优美诗句。在这里,诗人巧妙借用这些现成的比喻,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委婉倾诉,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生动描绘出每逢月圆之夜与春草萌发之时,思念如潮水般汹涌,对友人的牵挂愈发浓烈的情形,整首诗也在这无尽的怀恋情绪中缓缓落下帷幕。“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紧扣“秋月”意象,设想十五夜月亮穿过云层时,友人当能感受到自己的思念。“三五”既点明月圆之时,又以“重云”暗喻相隔之远,虚实相生中见出思念的执着。末句“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转回“春草”,写茂密的春草覆盖路径,如同心中充塞的愁绪,却无人可诉。“萋萋”叠字摹写草势,既呼应前文比喻,又以草木的“盛”对比人情的“隔”,将无法传递的思念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诗人巧妙地借助对景物的描摹,将“春草”“秋月”等自然意象与“青袍”“团扇”等生活物象相勾连,让主观的思念之情在客观景物中得以具象化呈现。那如青袍般葱郁的春草,似团扇般圆满的秋月,看似勾勒出明丽图景,实则暗含“草衰易见、月缺常随”的怅惘,恰如诗人沉湎于思念中的心境—繁茂处尽是愁绪滋生,圆满时更显孤寂难耐。全诗以质朴流畅的语言为载体,在平易的字里行间,藏着幽微深婉的情感脉络,如同春日溪涧,表面波澜不兴,内里却奔涌着思念的暗流,将内心的缱绻深情缓缓晕染,读来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 诗的语言起伏跌宕,音韵和谐,转换韵脚,也毫无突然之感。侍景抒情,一咏三叹,浑然天成。充分表达了挚友之间的深情厚讯用跳跃的画面、一般的诗句,深刻,细腻地道出诗人与朋友间柔肠百折,不忍分手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状景必幽,吐情能尽”的风格特点。该诗沉静中存深挚情愫,感情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有如琵琶弦上酡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深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晴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上一篇:南北朝·徐陵《别毛永嘉》
下一篇:南北朝·何逊《送韦司马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