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gāo
tái

朝代:南北朝作者:沈约浏览量:2
gāo
tái
wàng
wàng
yuǎn
shǐ
使
rén
chóu
lián
shān
duàn
jué
shuǐ
yōu
yōu
suǒ
jìng
zài
luò
yáng
nán
tóu
wàng
jiàn
yòng
jiě
rén
yōu

译文

不要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眺望远方使人愁怅。山峦连绵没有断绝,河水又是那么悠悠流淌。所思念的人儿究竟在何方,就在洛阳城南的小路旁。只能远远眺望而不能相见,何才能排谴我心中的忧伤。

逐句剖析

"高台不可望":不要登上高台眺望远方,

# 可望:《类聚》作望远。

"望远使人愁":眺望远方使人愁怅。

# 使人愁:因不见情人而发愁。,望远:眺望远方。谢集作远望。

"连山无断绝":山峦连绵没有断绝,

# 连山无断绝:写绵延伸展的山重重叠叠没有中断之处。

"河水复悠悠":河水又是那么悠悠流淌。

# 河水复悠悠:写蜿蜒的河流悠长遥远。悠悠:长远貌。

"所思竟何在":所思念的人儿究竟在何方,

# 竟何在:究竟在何方。竟:究竟。,所思:所思念的人。

"洛阳南陌头":就在洛阳城南的小路旁。

# 洛阳南陌头:自答情人之所在。南陌头:南边道路的尽头。

"可望不可见":只能远远眺望而不能相见,

"何用解人忧":何才能排谴我心中的忧伤。

# 解人忧:排解忧愁。,何用:用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高台》为南朝诗人沈约所作的五言古诗。第一句抒发登高远眺的意趣;第二句描摹登高所见的连绵山峦与悠悠河水;第三句转而抒发由眼前景象引发的感触;第四句则写出心中忧愁难以排遣的境况。全诗意境含蓄淡雅,情感质朴真诚,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梁文学家,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两朝做官,后来帮助梁武帝萧衍登上皇位,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沈约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其诗重藻饰,部分诗作语言清新。他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重要作用,曾据旧本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代表作品有《早行逢故人》《早发定山》《别范安成》等。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临高台》本是乐府旧题,古辞有“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之句。谢朓曾以此题创作“千里常思归”一诗,借登高远眺抒发羁旅愁思。沈约的这首同题诗主旨与之相近,应是唱和之作,写于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位于南京鸡鸣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高诗。通过写登高望远之意,以“愁”起笔、以“忧”收尾,抒情浓烈且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将羁旅之愁融入所见之景,如“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以山峦的连绵、流水的悠长,既展现登高所见的壮阔,又暗喻愁思的绵延不绝,景与情相互渗透,让无形的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紧扣诗题却从反面落笔,总括出登高远眺时愁绪涌来的感受。与谢朓诗“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直抒主旨的正面笔法相比,各有妙处,而一个“愁”字已然统领全篇。“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群山绵延不绝,流水浩渺悠长,望不到尽头,既显登临之高、视野之远,又徒增彷徨怅惘,思绪也随之茫然。一个“复”字,更将这份愁思推向深处。“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以自问自答点出牵挂所在。“竟何在”的追问,让“洛阳南陌头”的答案愈发鲜明。萧衍《临高台》中“仿佛洛阳道,道这难别识”及“十四采桑南陌头”等句,可见“洛阳南陌”是乐府民歌中常用的泛指意象,含蓄暗示诗人的思念里,既有故乡亲人,亦有美好女子,让主题更显丰富。这份交织的乡思、情爱与美好向往,与“连山”“河水”的苍茫景观相融,生出深沉动人的力量,让人倍感美好事物的遥远,境界苍茫而美感凄迷。“可望不可见”五字,恰是全诗艺术境界的鲜明特点,透着沉重的失落感;“何用解人忧”则收束全篇,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浅近,过渡自然,以“愁”起笔、以“忧”收尾,抒情浓烈且情景交融。音韵和谐婉转,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之美,读来颇有民歌韵味,余意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沈约此作,抒写髙台望远而不见的愁绪,是六朝诗人此题中得比较好的一篇。

不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刘学锴《古典文学名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咏蒲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发后渚》

猜你喜欢